破与立之高楼平地起(十九)
每有新戏上映,电影院门口变排起买票的人龙。“浪漫奇情巨片《玉骨冰心》”“肉感、香艳、销魂歌舞巨片《万花团》”,是报纸上常见的电影广告。还有《神经六空城计》《军中红粉》《差利懒骨头》《三个奇女子》之类的广告,充斥报纸的版面。一般的电影院每天放两场,头场从正午12时起,至下午2时止;二场接着放到,到4时止。晚上也有两场,晚7时第一场,晚9时第二场。据当年的《广州年鉴》介绍:新华影画院的“内容布置皆含有极新时代性,且多影国片,尤能吻合观众爱国心理,大有时时满座之盛况”,但在电影开映之前,观众往往要来听卫生局派来的人员演讲30分钟,叫教市民如何加强卫生。
电影的观众,迅速超过了传统的粤剧,1933年统计广州本地的营业额总收入,电影比粤剧高了160%。很多粤剧大佬倌也纷纷加入电影行业,“在玻璃棚下厨求生活”的粤剧伶人,有薛觉先、唐雪卿、白玉堂、谢醒侬、叶弗弱等人,他们拍摄了《白金龙》《荼薇香》《歌台艳史》《良心》《裂痕》《摩登泪》《雪国女皇》等一系列影片。薛觉先主演的粤剧时装影片《白金龙》,创下惊人的票房收入,为式微的粤剧注入了强心剂。
1933年,丰宁路西瓜园开了一家太平戏院,可容纳1800人,规模颇大,是广州第一家拥有旋转舞台的戏院。这是学香港利舞台的,利用两级减速齿轮传动装置,使舞台可以旋转360度。每一场结束时,把舞台一转,就可以换上新布景,节省时间。这是个不错的噱头,吸引了大批有好奇心的观众。戏院落成后,首场演出的是大尧天剧团的粤剧《白蟒占龙宫》。当年,马师曾组建大罗天剧团和太平剧团,在这里也演出过《苦凤莺怜》《佳偶兵戎》和《狸猫换太子》的剧目。
国难当头,舞台却仍然野袍甲打斗、宫闱秘闻、神怪香艳一类古老戏剧为主,引起部分观众反感,于是戏剧界有人另竖大旗,上演具有时代感的戏剧,“九.一八事变”后,广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太平戏院上演大型历史剧《黄花岗》,广东话剧舞台上的“三大小生”李门、张村、卓文彬,“三大名旦”梁绮、阮琪、邝清辉都在戏中担任要角,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全城热议的一件盛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