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行篇-稳

2019-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生姜牛奶泡腾片

该篇所讲基本为一个字:稳。

部分解析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从前打仗的人会分为两步,先让自己不可被战胜,再等待自己战胜别人的机会。让自己不可被战胜在于自己,而战胜别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机可乘。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胜利就是我比别人强,而商战中却有些不同。首先先让自己达到中高级高度后,才能让自己不被小兵小虾打败。而当周围人都通过努力成为中高级高度后,此刻只能等待对方的失误,来判断是否可以获胜。

所以胜利是可以被预见的,但是不可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获得的,还需要靠敌人的漏洞。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胜利不了的,就防守;可以胜利的,就可以攻击了。如果采取防守,则是因为敌人实力比我强大。采取攻势,则是由于敌人的力量比我弱小。反向也可以求证,也可以从敌人的态度来判断双方的实力差,当然也有敌人特意设局的可能性。

善于防御的,能隐藏在极深的冰下,而善于攻击的人,能高度灵活地打击对手。这样又能自保,又能胜利。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大家都看得出来的胜利,就算不上高明的胜利。就像曹操说的“当见其萌”。当天下人都在称赞战斗的胜利,也算不上高明。就好像能举秋毫不算有力气,能看见日月不算眼睛明亮,能听到雷霆声音,不算耳朵灵敏一样。所以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不是凭借惊奇的方式,或者突出的力量获得胜利。而是争取在战争中不出任何差错。而之所以不出差错,是因为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

两军对峙,需要先管好自己,确保自己立于不败,然后遇到敌人失误,才能胜利。所以一般胜利的人,都是先取的胜利的条件资源后,再战,而失败的人,是先战,在战争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如果拿公司来说,兵法有这几个维度,1度量土地幅员,现今,则可能对整个市场的把握。2对资源进行估计,是否有供应商、客户、政府资源。3对兵力众寡计算,也就是双方公司人员数量的计算。4对双方团队实力的对比。5判断双方胜负。

度、量、数、称、胜依次影响,由于幅员辽阔,才有了对资源的估量,由于资源不同,所以也就有了对兵力人数的计数,由于数不同,有了对实力的不同,有了实力的不同,才有最后的胜负。层层细化。镒=480铢,所以胜利的人都是以镒和铢相比较拿500和1比,而输的人都是以铢和镒进行比较,也就是自己1滴血1和别人500滴血在比较。

所以胜利的人,就像千千米高的山上冲下来的水,藏匿很好,别人看不透,却挡不住。

总结

避免侥幸:如果打仗不确定很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下,还要以卵击石,哪怕胜利了,也不能被论为善战者。从孙子兵法的角度来讲,不稳则守,稳了才可以攻,一步步稳扎稳打才是善于作战的。同时管好自己的能力,不心存侥幸,才能立于不败,而对手是否出现失误,何时出现失误则可遇不可求。

预先计算双方资源、实力差距:孙子兵法中将风险看为核心,可能风险小,才能有命搏。如果连本金都没了,也就没有必要再搏了,也没有再搏得可能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