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三角力量之技术

2018-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二十世纪少年_ea1e

跑步技术=用地心引力把体重转为前进动力

1.怎么跑不容易受伤?

1)前足着地:比较“费力”,因为肌肉尤其是小腿和脚掌多了缓冲的工作。但可以

    减少关节与骨骼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

    肌肉用力的同时锻炼肌耐力

    触地时间短,运动效益高

    前脚掌先着地不等于踮脚跑:脚掌前缘先落地,接着是中足,再来是脚掌后缘。

    不要刻意追求哪个部位先着地,要像原地跑一样向前跑,而前足先着地是脚掌落地位置接近臀部下方的“自然”结果。

2)避免过度跨步:当脚掌跨到膝盖之前落地,会形成剪应力。跨得越远,剪应力越大,膝关节伤害发生的概率越高。

    过度跨步造成脚跟着地或者垫脚跑,由于身体重心在落地点后方,从而产生顿点阻力与刹车效应。

触地角度:落地瞬间脚踝与髋骨的连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角度越小则剪应力越大。最佳触地角度介于80-90度之间。

3)步频:从力学的角度看,跑步的步频越高,在力学上的效率就越高。

跑步是靠双脚不断地转换支撑点前进,转换支撑的步频越高,就越接近球的滚动方式,也越能有效利用重力。

  一般来说,心率会跟着步频的提高而提高,而180的步频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从小步幅开始,在习惯高步频后,也能同时解决跨步、蹬地与垂直振幅过大的问题。

4)预防跑步伤害的关键点

  从后跟着地开始,慢慢过渡到前脚掌着地

  避免过度跨步,着地时保持膝盖弯曲

  先提高步频,减少落地冲击


2.怎么跑省力?

跑步是通过轮流让左右支撑于地面才能前进。

1)平衡—失衡—向前进

    人身保持平衡的原因是重心在支撑点正上方,这时只要把臀部往前倾,就会向前失衡,也因此产生了向前移动。因此,省力的关键在于利用失衡来移动。

2)只上拉,不推蹬

省力要诀:当脚掌离开地面后,不推蹬,而是立即把脚跟往臀部正下方拉,避免拖延到惯性。

拉的方式:用大腿后侧肌群(腘绳肌)把脚掌和小腿朝臀部方向拉,让脚掌快速抵达臀部正下方。

拉的时机:当摆动腿通过支撑腿的那一刻。

3)速度越快=拉得越高

脚掌上升高度是“半被动”反应:前倾越多速度越快,但脚落下越重,脚落地后反弹向上的力也越大。

4)只拉不推蹬=垂直振幅最小化

垂直振幅:身体重心垂直振动的高度,振幅越大,跑步效率越差。

    只拉不推蹬时,弹高的仅是脚掌,不是头顶、臀部和膝盖,从而节约能量。


3.怎么跑快?

1)加速的关键是加大前倾角度,前倾角度越大,水平加速度就越大,步幅也越大。

前倾角度是离地前脚掌与髋关节连线,再从髋关节对地面作一条铅垂线,两直线的夹角。

2)前倾并非弯腰,前倾的是臀部而非上半身,否则重心将落到身后。

弯腰角度是当脚掌刚落地时,肩膀到髋关节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弯腰角度越接近90度越好。

3)影响步幅的三要素   

    前倾角度:角度越大,步幅越大

    脚掌拉起后的离地高度:离地越高,落地空间越大,步幅越大。

    惯性:惯性有前倾时产生的加速度决定,惯性越强,步幅更大。

腿尾巴消失时间:后脚跟从最远端拉回到最靠近臀部的时间。时间越短,跑步效率越高。

4.训练动作

1)关键跑姿

从落地到关键跑姿所用时间越短,关键跑姿的稳定性越高,跑步技术越优秀。

2)转换支撑

只用腘绳肌垂直向上拉起支撑脚,膝盖上升高度越少越好,同时让腾空脚自由落下。

3)小马踮步

双脚快速以极小幅度不断反复向上拉起,脚掌几乎是一离地就放松回到地面,只利用前脚掌的跖球部蜻蜓点水般拉起。只用腘绳肌,放松股四头肌和上半身。

4)弓步上拉

弓步是最能启动跑步相关肌群动作,学会调用与跑步相关的肌群。


FIN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