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阅读
高中的时候极度渴望阅读,但那时候很穷,基本上每个月除了吃饭钱外没剩几个零花钱,最大的花销,也就是每周花一两块钱买一份《环球时报》或者《参考消息》或者《青年报》,另外每个月回家的时候会在候车点的书店买一两本诸如《意林》,《读者》之类价格在1-2块之间的书,5块钱的《小说月报》是不舍得买的,也有很多次路过骑着三轮车摆在路边的书摊,那些都是大部头的小说合集,基本上都是盗版的,一般都是十块钱一本,但是这些也只是每次路过的时候翻翻,能看几页是几页,更是舍不得买的。还有就是会花五毛钱去租一本校外租书店极少有的文学类小说,诸如《活着》《废都》,贾平凹,毕淑敏等国内名家的小说,纪实文学。大部分的国外文学名著,校外的租书店是没有的,店里最多的是各种武侠,修真,穿越小说,我是不太喜欢看的,唯一看完一本完整的,也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是校园生活,后来就再也没兴趣看这类书了。那时候学习并不好,看小说,杂书是偷偷看的,自己都认为是不误正业,唯一记得买过一本工具类的书,是在看读者或者意林的时候受它们的安利,花了十几块钱买了一本现在模糊记得是什么学习记忆思维模型的书,要按照它的步骤科学的学习,那时候自己对于成绩是真的焦虑,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又没钱去请补习班,也没有其他途径了解什么有技巧的学习方式,或者说根本就没开窍。也许那本真的是可以以科学的方法提高成绩的书,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简直是天书,就像一个刚会一点三脚猫功夫的人偶然得到一本武林秘籍,大部分几率他是修炼不成武林高手的,随便翻下,照着比划几式,然后随手扔掉估计会是这本武林秘籍最大的归宿,那时的我差不多也是这样,根本就看不懂,更别提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践下去了。现在才意识到,或许那时的自己真的偶然窥到了收藏宝藏的大门,并从门缝里探头看了几眼,但终究因为眼界有限,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而与宝藏擦肩而过。
每每回家的半个小时旅程,最好的解乏消遣就是一本杂志,到现在依旧这个习惯依旧也变过,旅途中不带本书,总觉得缺点什么。
不光是看,写也是写的,个人感想啊,不成格式,没有意境的打油诗啊,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小说啊,也陆陆续续写了好几个笔记本,当然这些都是没有人看过的,高中的时候,我的作文还是不错的,我想也大多跟这些修行是有关系的。不过到现在也没有修成文化人,可以说是诸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