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

为什么要收集素材?

2017-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笔记做的很6的大彭

近日在"刷"简书上弘丹老师的文章,分析老师的写作思路。

"这篇应该是采用了课上说的what+why+how写作思路,是李笑来常用的写作手法"

"这篇也是同样的写手法,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开头切入,然后讲述——what,再用两个故事讲述——why"

"刷"了几篇文章后我打开微信读书app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选取一章节几十页来分析确实是用了what+why+how"套路",穿插了大量的自己亲身经理跟典故,素材量相当的多。等等!大脑突然地一顿,仿佛有个声音当头一喝——素材量相当多,这难道就是古人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时用的词语"旁征博引""博古通今""信手拈来"吗?对阿!以前看书上形容一个人说话写作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就是眼前的这种做法吗!这几个成语从小学就知道,但是一直没理解到底是怎么样的博古和通今,怎样随手就拿来用。

再联想以前每次写作时总想要用干干巴巴的语言陈述,举的例子也是现场瞎编的。,这样写作不困难才奇怪咧。原本课上弘丹老师讲的积累素材就是这样用法的,难怪李傲要"心狠手辣"肢解了书本,再分类收集便于后续的"信手拈来"。

上了那么多年学才悟出这个实在是惭愧,接下来就要广积粮高筑墙——收集古今中外的素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