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第21天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疲极不得,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又现金色,复更入里,挠泥更求,亦复不得。其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悉在树上。所以知之,影现水底。其父言曰:“必飞鸟衔金着于树上。”即随父语,上树求得。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于无我阴中,横生有我想。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徒劳无所得。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深陷当局者迷中,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辨清真伪,才能看到本质。
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如似毘舍闍鬼。”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诸佛说法不着二边,亦不着断,亦不着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人们在看到事物外在表象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其隐藏的部分,那可能才是事物的本质。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复如此。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疔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今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划除常见之病。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应总以固有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