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学佛应该如何与生活相结合?
本期问题: 儒家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佛弟子是否也应勤于事务,力争在实践中修行得悟,而不是一门心思放在佛法理论学习上?正文
正文
先来讲一个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便发奋读书,并且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版本:
从前有一位太守,家里乱的一塌糊涂,他父亲跟一位朋友来看他时,说:“你家里这么乱怎么不打扫一下呢?”
太守反问:“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做拔草、锄地这样的事情?”
父亲带来的朋友因为太守说的话而非常器重他,认为他未来必得天下。
其二版本:
父亲的朋友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对太守并没有触动,地面凹凸不平,他都不愿意去动手整理。
而太守经常在院子里边看书边转圈,后来慢慢地就习惯了,可以一边看书,一边避开障碍,而完全不受打扰。
他说:“你们如果愿意整理就整理吧。”
于是父亲和朋友就动手帮他把院子的地面整理平整了,太守再在院里看书转圈时,原来高低不平的地面整平后走起路来反而不习惯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适应过来。
对于这个典故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第二个版本启发我们:人只要长时间处于某种环境,很容易对所处环境习以为常。
在凸凹不平的环境呆久了,便习以为常了,反而觉得平整的地方七高八低。而在平整的地方待久了,也会习以为常,便会知道之前的路面凸凹不平。
同理,如果人长时间处于种种染污之境——贪、嗔、痴、慢、疑的环境,也会习以为常。
就如同认为吃喝嫖赌是正常的事,家禽就是养来被人吃的,这种认知慢慢就会潜移默化地跟我们的身心相融。
自己种种的恶业、种种的贪嗔痴流注时,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人不享受、不占便宜才是不正常的。
有人刚来到我们这个“平整的”禅文化讲座,听着听着就感觉吃不消了,他们知道了,原来修行要受持戒律、不能杀生,觉得这样活着太没有乐趣了,他的心态就开始不平了,明明本就不该有杀盗淫妄之想,现在心里反而觉得不平、不对了。
就如同我们刚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周围的同事、亲戚朋友,会讽刺挖苦我们,他们和我们的心境不能同频,所以就不能接受,觉得我们变得七高八低、是异类,其实我们才是平整的、正常的。
世尊曾说:“随众生心净则佛土净”。
我们现在的地球是七高八低,高的山和低的海,起伏相差很大,这些都是我们不平的心感召的,我们却觉得生活安逸舒适,山河秀丽、海洋广阔。
其实这里的环境与极乐世界的相比相差甚远!地球的凹凸不平是我们的这种七高八低的心招感的。
我们现在学佛了,我们的心比不学佛法的心还稍微平整一点,属于丘陵地带。
俗语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们现在不算刁民了,我们不再生活在穷山恶水的地方,算是住进丘陵地带了,但遇上事情、被人骂几句,还是会心潮起伏的。
不管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扫不扫都行,我们的心地至少要学会适应平整,不能错认七高八低是正常。
众生是颠倒的,总是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
作为佛弟子,天下要扫,心地也要扫,路要以平整为标准,不能以高低不平为标准。
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心平万事安,那怎样去除自己的心病呢?心病是从事相上去除的,外面的不平要除,心地的不平也是要除的。
但是我们现在连自己的心地也没有办法看到,就如同一个瞎眼的人,虽然住在家里,但是看不到自己的家。
而我们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心地,是平还是不平,如果不平,需要把不平的地方铲平。
最好的练习是从做义工开始,并通过多做义工来观察。
因为我们不堪从世间的利益上练起,世间人做事情总是和财色名食睡相应,争来抢去,一旦有事情伤害到我们的身、家、名声、财产,我们是无法内心平静的,这样就很难去如理观照和修行了。
所以可以先多做义工。去一些公益机构做义工,做不好不会有损于家庭,而外面投资失败了,有可能把家庭毁掉,这样心里承受不了。(禅通达现正在招收义工,最好有网络编辑、排版能力,或者线上接待能力)
义工做好做坏对生活没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心境尚且不能调整的话,那生活当中就更难去锻炼了。
比如学开车,肯定是要先到空旷场地上去练习,熟练后才会上路行驶,如果事先不练习,直接开到马路上就有可能翻车。
我们看书、听课都是学习理论知识,无论听了多少道理,它都只是理论。所以当我们去到外面做事时,想运用佛法所学去处理生意场上或家里的事,会发现总是翻车、失败。
修行也像学开车一样要有次第,要先到空旷的场地练习熟练,这个场地就是修行的道场。
比如我们在交流时,你帮忙摆放坐垫,本来已经摆放好了,但另一位师兄看后,感觉这样摆放间距太小,于是又重新动手摆放,这时你的内心会不会有起伏,有想法?做义工不仅要把事情干好,还要能化解矛盾。
在家里或者社会上做事情,如果自己有损失,很容易记恨他人,但在道场上不会,因为不是在给自己做事,跟自身利益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大不了当时心里难受一下,过后就想开了。
再比如,一位义工定下一次拜佛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另一位义工感觉时间太长,一个小时就行,这时有分歧和矛盾了,心境就开始不平了,我们就要慢慢来练习和排解。
如果在道场做义工,烦恼都有一大堆,那么在生活当中,问题就更多了,所以心境的除平和锻炼,最好从道场做义工开始。
在道场做义工时,只做安排给你的事就行了,看到别的事情对与错都不用掺和,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心境的场所,在这里很容易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可能跟别人争执一两分钟之后,想一想又觉得没什么可争的,大家就能够配合得很好了。
以前在道场有几位师兄,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经过几年的熏习,他们的心性渐渐调伏,现在都能随顺大家了。做道场义工对大家身心无害,只有增上,所以是对我们心境最佳的锻炼方式。
扫心地从做义工开始扫起,义工一般都是各个地方大量存在,如果家里有事不方便,也不要难为情、不要有压力,本来就是玩玩的,玩出规矩、玩出我们的心境,把我们空余的时间供养出来,在实践当中修行忍辱。
有位师兄以前说,几个师兄一起做义工,而他每一次遇到的都是最不愿意干的活,别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不愿意干这个活,结果分来分去,最后总是会把这个事分给他,所以正好修忍辱。
六度万行体中圆,所以佛法不光是从理论上学习,更是要通过实修实证,因为菩萨道是行出来的。
当年,百丈怀海禅师80多岁了,都还按照自己制定的规矩来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没有做道场上的事情,那么一天就不吃饭,为什么呢?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身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所以我们不仅要学理论,也要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理事圆融,把所学的知识、所学的正理先用在同修们身上看看,就如同学习推拿、按摩、针灸后,也是先在自己身上练习,熟练后才能在别人身上运用。
学习佛法两小时,学习完后,大家都走了,没有纠纷、没有矛盾,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因为到道场上做义工没有利益牵扯、不疼不痒,内心就不容易纠结。
到道场来修学,不能光听两小时的课程,还要在生活中去践行。如果在事相上不能与人好好相处,学习的理论就没有用。
菩萨要修学菩萨道,未来要度化众生,最少要做到与一切众生“同事利行”。
先和师兄们相处、同事,师兄们都是向善的,哪怕脾气差一点,但至少也是向善的,如果师兄弟之间都不能同事的话,要去摄受众生,那只是理论上要同事利行,你的摄受是没有影响力的,是不能让对方从内心认可和接受的,所以光会说是没有用的,还要通过做义工来锻炼。
老子曾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一只脚站不稳也站不久,跨大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急于求成的人,难以持之以恒。只有理论,即使理论再坚固,维持的时间也长不了。
理论知识大幅度的跨出去了,后面的脚拖后腿,跟不上来,所以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
行菩提道是要理事并行,先在事相上以及生活当中去历缘对境。
我曾经对某位脾气不好的师兄说,以后和别人吵架的时候,不要说自己是佛的弟子,佛没有教我们这样做!
有很多人心性、性格还没有调柔,就到处告诉别人要怎么修、怎么做,这样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的。
以前有一位朋友是名普通干部,对佛法很感兴趣,就因为一位师兄心性不调柔,他的语言和行为导致这位朋友对佛弟子乃至佛法都有了误解,认为学佛就是学到了这样,于是不再深入了解佛法。
每一位佛弟子,都是对外的窗口,如果心性还没调整好的,就先到道场上去做义工,宁可得罪师兄们,不要去得罪他人,不要在外给佛脸上抹黑,而被得罪的师兄正好可以修忍辱,把忍辱修上去,得罪人的师兄忏悔后,至少把惭财、愧财两个财富带回家,如果在外面造恶业是要下堕的。
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做义工,首先要有一个发愿做事的心,至于能做多少,随缘分去做就好。
禅通居士结语:
先扫自己的心地,心地平,与世间人也能好相处,不会伤到对方。
愿师兄们能很好的把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在生活中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