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这件事上,所有年轻人都是一样的
今年的十一长假,相比较去年更加让人期待。首先因为它跟中秋连在一起,本来就是国庆节日,这样更平添了几份节日的氛围。其次,今年的国庆有8天时间,比通常的7天还要多一天,假期时间长。很多人都表示这个十一有春节的感觉。其实从时间上来说,十一比春节假期还要多一天,而如果你节后请两天假的话,那可以把假期连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连休十一天,光是这时间就值得好好计划一下。
加上因为疫情原因,大家今年出游、出行计划都减少了很多,很多人都憋坏了,一直积攒着,等待着十一好好出去玩一番。而每年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人们的计划也都是分成两派,一派是出去旅游的,一派是利用这机会回老家,跟家人团聚。
如果回过头看一个人在外工作时间的长短,呈现的规律是随着工作时间越久,回家的频次逐渐降低。
1、工作前3年
最开始工作的3、4年可能是很多人回家频次最多的阶段。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要说的就是人的情感因素,很多人异地工作,可能都是在一、二线城市,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时间久些肯定会有思家的情绪。通过我对身边朋友的观察,这种思家的情绪,除了有对家人的想念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都会想吃家乡的美食。实话说在大家对于回老家的期盼中,美食也占了很重要的成分;第二从人性上来讲,最开始的几年可能很多人刚踏上社会,自己有了收入,回报父母、孝敬父母的意愿比较强,所以很多人在最开始工作的几年,每到节假日都会买东西回家,孝敬父母或爷爷奶奶这些长辈;第三要说一个客观事实,因为最开始的几年很多年轻人基本还是单身状态。自己一个人如果出去玩,也难能找到一起的伙伴,所以当很多人处于单身状态时,放假的时间首要的选择就是回家。
2、工作第5年
等到了工作第5年,这个阶段很多人可能都有了对象,进入到了恋爱阶段,然后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其实我说5年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很多人可能在工作后的2、3年就会找到另一半了。
当有了男、女朋友之后,很多人的假期就开始计划着与女朋友出去玩,加入到每年的旅游大军,跻身于热门景点的人潮之中。特别是十一期间,很多地方都进入了秋收、农忙的季节,对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来说,每年假期特别发怵的一件事就是回家做农活。这时候如果有对象,要跟对象出去旅游,确实会成为其不回家帮忙干活的理由。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了对象后,很多人也会利用假期去对象家里。如果有一方是农村的,可能会因为对方厌烦农村而使得彼此不愿回老家。然后之前有规律的回家,之后就变得不再规律了。
3、工作第8年
等到了工作后第8年可能大多数人都进入结婚、有孩子的阶段,回家这件事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回家的频率会变得更低。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往往都是孩子刚出生,或者是只有去1-2岁。这时候要面临两个客观事实:第一是孩子年龄太小,再者老家的硬件条件比较差,相对于城里来说在老家有诸多不便。以前小两口回家可能只要两个行李箱就能搞定,但是现在除了自己的衣物用品外,还要有孩子的婴儿车、尿不湿等一大堆东西,这让回家这件事变得特别麻烦;第二是很多人担心孩子回家后,会遇到身体健康问题。对很多人来说还面临着气候差异,例如说工作在北方,老家是南方偏北位置的,北方虽冷但是习惯了有暖气,回到老家后家里没有暖气,除了自己不太适应外,小孩可能会因此感冒啥的。这两个原因加起来极大的降低了很多人回家的积极性。
如果说婚前去对象家里还算礼节的话,那婚后去对方家里就是必须要做的规矩了。
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有了孩子后,很多人都有连续两年没回家的经历,这是个普遍的现象。当然属于这种情况的一般有三个前提:第一是老家和所工作城市距离太远;第二是老家的环境跟城里的环境硬件设施相差比较大;第三是没有私家车,如果有了私家车以后可能会提高一部分人回家的积极性,当然也只能说情况好点,实际上很多人也不见得会因此回家。
4、越来越远
如果说毕业头几年思家的情绪很高,回家的频次也高,那么随着在外边的时间久了,而且在城市中也组建了家庭,很多人对于老家的想念自然会变淡。另外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是,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后,父母每年都会搬到城里跟孩子一起住一段时间,这时候也让回老家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有必要了。
上面说的是由于时间、年龄变化,自己回家的频次是逐渐降低的。观察身边很多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很多人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除了行为上的体现之外,我更想说的是由此引发的态度上的转变。如果说乡音变淡本来内心是有些愧疚的,而一旦态度转变了,回家这事频次的降低很多人会趋于习惯,时间再久,回到老家后自己反而会更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