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父母34
2023-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读书
31 为什么我怎么都接受不了孩子做的某些事?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父母与孩子一起造成的。
如果孩子很喜欢做父母打心眼儿里讨厌的事情,那父母真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了。譬如孩子说:“我喜欢跟朋友在便利店吵吵闹闹。”那就很有必要问一句:“是真的喜欢吗?”
在为高中生和初中生做咨询的时候,我常常从他们喜欢的事物开始切入话题。比如孩子说:“我喜欢打柏青哥。”我就问:“哦,这样啊,有意思在哪儿呢?”“为什么那么有意思呢?”结果孩子却会忽然说:“其实,我也没那么喜欢。”
我绝对不会对这些孩子说“不能打柏青哥”这种话,而会说:“你真的喜欢玩吗?如果真的喜欢就去玩吧。”有些人不沉迷到一定程度就停不下来,但如果让他毫无顾忌地玩个够,通常一会儿就玩腻了,因为这类游戏的乐趣是有限的。
我曾经为一个大学生做过咨询,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因为好玩才去柏青哥店的,而是到那儿受苦去了。虽然讨厌打柏青哥,但却没法戒掉。”接着他又说:“要是戒掉不玩的话,不就得回家了吗?那我可受不了。”他还说:“老师,真正能感受到打柏青哥的乐趣的人,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其实去柏青哥店的大部分人,都是去受苦的。”我说:“反正同样都是痛苦,要不要选择更好一些的方式痛苦?”他说:“也对啊。”这样一来,话题的方向就转变了。
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说:“玩这些可不行!”这就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指指点点,但若是说:“柏青哥有那么好玩吗?”就能一下子进入到对方的内在情绪里去。“原来如此!”这样应和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既然对方这么理解自己,那么多说些也无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也是可以的。
更惊人的是,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说“我原本没打算说这些的”。那些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话,甚至像是“我现在才突然想起来了”这种一直以来被尘封的记忆,都会一股脑儿地涌出来。就像刚才那个大学生,他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为了不与母亲起正面冲突,不想回家,所以才一直在打柏青哥。他最终戒掉了柏青哥,鼓起勇气直接面对与母亲的冲突。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孩子不得不沉迷于柏青哥这种局面,是父母参与其中一起造成的。
这些举动是孩子花了很长时间,在他的生活中寻找出来的答案。
所以,当孩子做了父母无法容忍的事情时,父母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了。可一般出现这样情况的时候,人们总会避重就轻,将自己的责任束之高阁,反而会说:“他怎么变成了奇怪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但其实“正因为是我的孩子”,才会变成现在这样。
即使知道在孩子说话时要学会理解,但就算是心理咨询师,乍一听到“喜欢打柏青哥”,也很难立刻就理解柏青哥的有趣之处。能做到立刻理解的话自然很了不起,可一般来说很难达到这种程度。所以要顺着对方的心思,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
如果咨询师明明并不理解,却装出一副很明白的样子:“嗯,我明白我明白,你父亲好可恶啊。”那么孩子可能甚至会说出“我要杀了他”这种极端的话。这是因为咨询师的话其实把孩子逼到了极致,只能用“杀了父亲”这种话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虽然咨询师嘴上说着“我明白我明白”,但其实真正传递给孩子的根本就不是理解,所以孩子只能用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也可以用距离来说明这个道理:与近处的人小声说话对方就可以听到,但如果你想和远处的人说话,就不得不像怒吼一样大喊。同样的道理,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人,不把状况说到“要去杀了父亲”这么严重,对方就不会明白自己的心情。虽说可能也有人真的想要杀死父亲,借此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们只是不得不用这样可怕的话来传达自己的心情罢了。
亲子关系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注意不到孩子想表达什么的话,孩子就会做出越发严重的事,因为如果不大声呼喊父母就听不到。这时,父母就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所作所为了。实际上就有一个偷了东西的孩子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连偷东西这种事都干了,可父母还是不明白我在想什么!”
我的回答和思考:当你无法接受孩子的所作所为时,首先要做的是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而不是让愤怒绑架着与孩子对抗。要知道你也曾经是少年,也做过许多父母无法接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