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内心的小孩(案例示范)
主诉:我遭遇了一些生活打击,恰巧遇到一个人安慰我,我对他产生了依恋之情。可是,我们的三观、生活方式很不一样,不可能变成情侣。但我对他就是有一种依赖感,情绪低落时想找他倾诉。这对他和对我都有困扰。我觉得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
第一步:回到内在。
你要知道的是,这不是你和这个人的矛盾,而是你自己内在的不同诉求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内在诉求间的矛盾。因此,你需要往内看。(学会将外在的矛盾转化成内心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寻找期待。
这位同学的情绪体验是矛盾感。这个矛盾表面看来是两件事的矛盾。第一件事就是“我想跟他在一起,因为他让我觉得可依恋”,第二件事就是“我不能跟他在一起,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这两件事在现实层面构成了矛盾。
每件事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期待,第一个期待就是“我依赖他,期待能跟他在一起。我期待一个能倾听并安抚我的情绪的人”,这个需要他的确能满足。
第二个期待就是“我期待不要再跟他有纠缠了,因为我需要一个生活方式和三观都一样的伴侣,但这个人跟我的三观和生活方式并不一致”。
这两个期待在现实层面是矛盾的。目前这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她的两个需要,只能满足一个,这就造成了这位同学的困扰:“我是该放弃还是不该放弃呢?我要是不放弃吧,伴侣是能有一个,这就意味着我没有办法再给他自我认同了。可是,我放弃吧,那我连仅有的这个需要也没了。真是一件纠结的事啊。”
在这种背景下,别人是无法替她做任何选择的。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去探索自己更深的需要。有个人能倾听并安抚你的情绪,这背后更深的需要是什么呢?三观一致的伴侣背后真正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对这两个层面都探索得足够深入后,你就会找到自我满足的点,就不会把那么多的需要压在别人身上,来寻求满足了。当你的需求找到新的出路,你对他人的依赖就没那么强了,你也不会如此纠结了。就像是吃汉堡还是吃比萨一样,当知道了你想要吃饱还是吃好的时候,选择起来就简单多了。
我们需要分开来分析这两个期待,然后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了。
第三步:寻找逻辑,找到匮乏所在。
先看第一个期待:我期待一个能倾听并安抚我的情绪的人。
那么,一个人倾听你、安抚你的情绪,对你来说有哪些好处呢?底层的获益是什么呢?如果他只是听听,听完后什么也不反馈,这样的倾听你喜欢吗?如果他安抚你的方式是“别想了”“算了吧”“没事了”,肯定也是不行的。
表面上,你期待的是一个能倾听并安抚你情绪的人;实际上,你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些逻辑:
“如果他安抚我,我就可以……”
“如果他安抚我,他就会……”
他的安抚传递出一种感觉来说:“别怕,还有我,我保护你。如果你有困难的话,我会帮你解决的。”所以,对方能倾听并安抚你的情绪,意味着可以帮你解决一些未知的困难。这个逻辑就是“如果他能安抚我的情绪,就代表了他会帮我解决一些困难”。“解决一些困难”并没有跟四个匮乏关联起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果他能帮你解决一些困难会怎样呢?不能解决困难又会怎样呢?
进一步思考的结果就是,“如果他能帮我解决困难,我就不用自己去面对困难了。如果他不能帮我解决困难,我就必须自己面对困难”。
这是一个自由匮乏者的逻辑:“如果A,我就必须B。”“如果我遇到了困难,而且他不帮我解决,我就必须自己面对”,进一步说就是“如果有困难,我就必须面对”。
再强调一遍:“如果有困难,我就必须面对。”
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且很常见,但其背后问题很严重。
对于困难,我们有多少处理的方式呢?马上面对;暂缓,等有能力的时候再面对;逃避,放弃面对;降低要求,简单处理。
然而,对这位同学来说,面对困难的时候只有马上面对这一条路。当她感到自己面对不了的时候,就想拉一个人帮自己,陪自己面对,实现马上面对困难的需求。我们可以感觉到,她是一个积极、坚强、独立、能干的人,同时也过得很累,有些硬撑。
“对困难的不耐受”是个很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立刻想办法解决,对于悬浮在那里的困难不耐受,不能给自己时间等待,也不能允许自己放弃。这样的人生其实是很累的。
有的人觉得,不能放弃啊,不能逃避啊,现实不允许啊。其实这就是一个“我的感受更重要”还是“现实问题更重要”的问题,一个不在乎自己感受的人永远会想去挑战困难,让自己特别累。
其实,为什么一定要做呢?
我们讲过,丧失自由是为安全感服务的。我们要进一步问:会有哪些困难呢?不克服这些困难会怎样呢?
这时候也可以运用“如果我不,我就会……”的安全感匮乏的思考逻辑。
第四步:寻找来源。
哪里来的呢?谁教会了你有困难就必须面对呢?
有困难就必须面对的这种心理通常有两种形成原因:没有人主动帮助,所以只能自己面对;追求优秀,自我要求高。
如果有人主动帮助,你就有逃避的空间了,能让别人做的也就不需要自己做了。即使没人帮助,你降低自己的追求甚至放弃,你也不会体验到必须面对。
那这两点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经验有关。对这个同学来说,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实际的帮助,因为父母本身的生活已经不堪重负了。父母虽然会给予这个同学基础的支持,在关心上却非常匮乏,几乎不会问她有什么痛苦的地方、烦恼的地方、实际的困难。
而且,父母还会传递出焦虑和挫败的情绪,会指出她不好的地方,会经常进行批评。这让这个同学觉得,自己不得不做到很好,才能被爱。
第五步:转化。
不是所有困难都必须面对的。对这个同学来说,她需要的是列举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感觉到压力大的困难,使用排除法,放弃一半的困难,这样她才会过得轻松一些。并且,她需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比事情更重要的位置,从而保证自己的感受是被照顾的。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照顾自己情绪的过程。当她有了安抚自己情绪的能力,对一个可以安抚自己的伴侣的需求度就会降低。
当这个需求被弱化后,她就可以重新思考:“在这个人身上,是否还有我可以留恋的地方?”如果他只有安抚你的情绪这一种能力,那你们的关系本身就不稳固。如果你对他的需要减少了,依然发现他很棒,那么这才是你需要找的人。
第二个期待:期待一个三观相符、生活方式相同的伴侣。
很多人都会在伴侣关系中追求三观符合。实际上,在关系中,我们对于不同的三观有三种处理方式:学习对方的不同,向他靠拢,体验不同的人生;改变对方的三观,让他跟自己一致;允许彼此不同,在不同的时候和方面各过各的。
在关系中不必非要三观相同,相同有相同的好,不同有不同的好,一定要相同且没有能力坚持自己就会出现问题。
那么,三观相符带来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有一个生活方式和三观都一样的伴侣呢?这样的伴侣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三观不相符又会怎样呢?
这位同学说:“三观相符,生活就比较轻松。因为你不用迁就对方,你们就可以一起生活。”
所以,在这位同学的世界里,三观不符就必须迁就对方。这是一个“如果A,我就必须做B”的逻辑,是自由匮乏的体现。这说明这位同学在关系中是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的,总是会习惯性地迁就对方,内心里又不愿意迁就。
那么她可以做的改变就是,不管对方的三观是什么,如果你不想迁就,你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好了。这时候,对方也许会迁就你,迁就是他的选择,是不需要你承担责任的。如果他不愿意迁就,那你们的关系自然会断裂,或者进入时而亲密、时而独立的状态。
有的人会觉得这样太自私。实际上,这就是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让关系自然流动,走向它该有的一种关系模式,也就这就是我们第一章所讲的“自然经营”。
在关系里,委屈自己,迁就对方才是真正的自私、不负责任,因为你迁就得了一时,却无法迁就一世。你用一时的迁就给对方带来一些错觉,让他认为真实的你就是喜欢迁就的。某种程度上,你已构成欺骗,你在为他将来的失望做铺垫。
总结:
这位同学有两个期待:期待一个能安抚自己情绪的人给自己安全感;期待一个三观相符的人给自己自由。这是一个安全感需求和自由需求的冲突,表现到外部就是不知道该不该跟这个人在一起:“他满足了我的安全感,我想跟他在一起。但在一起之后就无法满足我的自由感,所以我很纠结。”
如果这位同学在单身的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就不会再执着于这个人了;如果能在关系中坚持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感,就不会再害怕三观不符了。
所以,其实选哪个都是一样的。
重要的是,借助外在冲突,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有哪些诉求发生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