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丰:百年通吃香 世代永传承 ——乡愁记忆中的常宁味道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作家文艺

19世纪末,在常宁盐茶古道的挑夫当中,盛行着一种重要干粮,一位在地主家当伙夫名叫郭先焕的人用麦子粉做成干饼子,因能充饥便于携带,无疑给了挑夫们一种砥砺前行的力量……

光阴荏苒,到了公元1935年,年青的郭兴义继承父亲(郭先焕)做饼手艺,又自学做寸金糖、糖饼子、元宵的技术,并在做干饼子时包入做寸金糖产生的碎屑为馅,让挑夫们在艰辛的路途中品味到丝丝甘甜。遇中秋夜晚,皓月当空的漫漫古道上,挑夫们手捧着饼子,遥望着家的方向,思乡之情犹然而生,手中的饼子亦应景成了他们的“团圆月饼”。

然而郭兴义对饼子又硬又干的口感并不满意,金秋十月的一天傍晚,独坐在家门口老桂花树下的郭兴义思索着如何把挑夫们心中的“团圆月饼”这种干粮又是精神食粮做到更好而苦思冥想。此时一阵微风吹过,桂花清香入脾,令他心旷神怡,脑洞大开,如果在饼干的馅中再加入植物香料和一些炒熟的农产品肯定就更好吃。于是,立即回家随将自家生产寸金糖时产生的碎末及本地盛产的芝麻、花生、桂花入料为馅,再拌入香香的土猪油,面团中加入自家熬制的麦芽糖、农家木榨茶油揉拌,果然,饼干熟后美味倍增!翌后,郭兴义为了生计,农闲后就挑着饼干等食品到附近村庄、集市及常宁老县城走街串巷四处叫卖,凡吃过之人通通夸其又酥又甜又香。具有一点经商意识的郭兴义琢磨,如果能有一个自己的响亮字号就好了,这样就能让新老顾客更加记住自己。随时间推移,到1938年,因听顾客夸赞多了,加上平时的琢磨,顺口而成的“通吃香”便应运而生。此后,郭兴义挑担卖米、饼干、糖饼子、寸金糖、元宵时就在担子上竖起一面写有“通吃香”字样的招牌旗。

据《常宁县志》记载,在民国时期,常宁民间就有做饼干、寸金糖、糖饼子的传统习俗,这个民间所指的实际就是郭兴义老人的家乡(民国四米乡第二保,如今大堡乡桥头村)。

当提及郭兴义的这些故事,该村知情人郭云桃(1950年出生、1974年任本村支书)及郭启祥(1938年出生、家族侄儿)等众多老人家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50年代初,淘气的他们总爱在家里偷点鸡蛋跑到郭兴义老人家里去换一点点饼干、寸金糖、糖饼子吃。到农闲时就看到郭兴义挑着担子,箩筐上挂着“通吃香”的旗子到附近村庄、集市和县城去吆喝叫卖……滔滔不绝,恍若情景重现!

郭兴义之子郭银祥同样继承了通吃香饼干等手艺,郭银祥之子郭剑森更是天资聪颖,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制作饼干等手工技艺的工艺流程,并铭记于心。

1990年,郭剑森退伍回家后,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决心将世代祖传近百年的老字号招牌发扬光大,在沿袭祖传秘方、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工艺及配方、产品口感、品牌包装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发和改进,随将传承产品——“饼干”改为“通吃香郭氏酥薄月饼”。并在常宁县委机关大院旁租下门店经营,产品一推出就受到全县人们的喜爱与抢购。排着长龙的队伍里,引来多少羡艳的目光,仿佛唯有香饼到手,方能得到暖胃暖心的唯美享受;烤炉里飘散出浓浓的饼香味,逐渐弥漫整条大街,进入过往行人的五脏六腑,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往后,每年中秋、元宵时节众多食客争先排队抢购通吃香月饼、元宵,成了常宁宜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吃香”成为常宁老百姓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品牌影响力传遍三湘四水,乃至神州大地。

古时,通吃香饼干是常宁盐茶古道上挑夫们的随身干粮,是思念妻儿的精神食粮,从伴随千里辛酸路到通吃香店前延绵百米的等购队伍,舍不下的是那甜甜的一口香酥,一份绵绵乡愁,是记忆中的常宁味道!

2019年,“通吃香酥薄月饼”被常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届中华糕饼品质评鉴大会评为“中华月饼品质金奖”;第五届中华糕饼大会评为“中华糕饼优秀品牌”;郭剑森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酥薄月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剑森带领团队,在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下,本市门店加大布局,外省独家授权销售等渠道拓展迅速,占地约80亩的通吃香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项目得到常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百年品质、世代传承。通吃香月饼在时光的交替更迭中渊远流长,历久弥香。

回首征程,豪情满怀。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郭剑森决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继续以“匠心打造、追求卓越”为理念,充分发挥“踵接两广、襟带三湘”的区位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与郭剑森合影

作者简介:谷子丰,系常宁市文化局原局长、中共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常宁市本土实力派作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