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感三笑集论语大讲堂

康老师读书 | 像孔子一样做老师

2020-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康老师心育

文 | 康磊


《中国哲学简史》

近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颇有感触。

在说到“知命”之一概念的时候,冯先生写道: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做一种有目的的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一时间,我突然被这段话打动。

反思自己,之前做过很多“计较成败”的事。

总是在做的时候,想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自己能够从中得到什么?……

这样的思考,往往是在做利益上的权衡,在做得失的对比,在计较付出与收益。

当然,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得失,这样才能减少损失,让自己专注做事。

但也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够做得失对比的。

《了不起的我》一书中,提到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其中一个原则是,我们要做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站在经济选择的立场上,我们就是在权衡、在比较,在计算收益与付出。

在孔子却告诉我们:我们要取得的成功有些是外在的,当然需要一些条件的配合。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只能做到自己能力所及的程度,至少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和成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在做比较的时候,往往过分看重利弊的对比,从而犹豫不决,以至于错过良机。

对于人生而言,个人无法控制和阻止的是人的成长,

而对于人的成长而言,合理的选择原则是心理选择

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做人生选择的最重要的原则。

用我的话来理解孔子的论点就是说:

内心想着我要做怎样的人,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有条件去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尽力去做。

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至于最终会是什么结果,那是 “天命” 所支配的,我们无法左右。

但,我们会相信“天道酬勤”!

只问耕耘,无问西东。

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像孔子一样做老师!

做怎样的老师呢?

孔子

以述为作

在孔看来,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他自己只是“述而不作”,但在他讲述古代文化的时候,往往加入自己的理解,以自己对于道德的要求来推导阐述,或者给予经典以新的解释,其实是在自己的“述”里“作”出了一些新东西。

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在讲授、传播先人的知识和智慧,同时,好的老师会把自己对于人生、社会、世事的看法也透露其中。

在传授的同时,继承并发扬。

做经师,更做人师。

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影响方式吗?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论语》中不只一处阐述做君子、讲道德的重要。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连自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

《论语》中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君子,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只有自己能严以律已,才能去要求别人。

做老师不也是这样吗?

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不断用自己的行为去引领学生的成长。

无所为

无所为的意思是,不为外在的目的,只在乎事情本身的价值,即做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

这与知命有相通之处,即提醒我们活在当下,注重事情本身的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一方面结果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另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反倒能让我们更专注,更有恒心,更能享受到事情自身的乐趣。

教育教学就是一项需要投入其中,注重过程的的事情。

老师的价值就在于与学生在一起相互陪伴度过校园生活的历程,在于在课堂上共同享受知识智慧的快乐,在于彼此成长的过程中,有相互的记忆。

至于老师教出多少“成功”的学生,学生日后到底成为怎样的人,也许老师是不可预测的,学生的成长中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的。

老师要做的就是在相互共处过程中,真心投入,尽力教,勤奋学,不负彼此即可。

终身学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是终生求索的一生,他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终生都在追求的完满。

他四十刚已成为智者,即知者不惑

到七十岁所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这时候的行动就不有意的指导了,这几乎代表了圣人发展最高阶段。

一位有追求的老师一定也在不断追求自我的发展。

育人者,必须是一个育己者。

这样的教育才更有意义,才不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才不至于产生“职业倦怠”,消耗自己的生命。

做不断发展自我的教师,自己的生命才有更深刻的意义,同时,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感到生命的活力,与学生共同成长,才不至于被时代淘汰,被学生鄙薄,被自我否定。

不停止自我成长,终身学习,这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理想主义

在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第七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中,就提到像孔子一样做教师

他是站在教师职业生命的角度来论述这一话题的。

孔子终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才一路成就了那么多贤人、高足。

对于站在平凡的小小教室中的每一个教师,不放弃自己塑造心灵的事业,不也是需要些理想主义吗?

“道不远人”,现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像孔子一样做教师。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这几乎是一个教师的宿命。因为教育一事本为理想而设,我们无法想象教育之事可以放弃理想主义而依然存在。(朱永新语)

像孔子一样做教师,成为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是自我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教师这一职业的的使命需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