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为何在袁绍灭亡后,曹操还要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2019-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泡泡

为何在袁绍灭亡后,曹操还要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正式发布了《求贤令》,可以说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后来在建安十九年,二十二年,还先后发表了《取士无废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修建铜雀台正式在这一年,周瑜病死也在这一年。

曹操颁发的《求贤令》,让很多的人都选择了归附曹魏,曹操也正是凭借着很多支持他的人,才能够被封为魏王,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在死后,还被他篡汉的儿子曹丕追封为了武皇帝。

当时的曹操已经把劲敌袁绍给消灭了,手下也是人才济济,那为什么在消灭袁绍之后,曹操还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呢?其实背后是另有玄机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做到唯才是举,让很多出身卑微的人,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其实在官渡之战中,从客观上说,曹操是处于劣势的,但是他却能够正确分析客观条件,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分辨,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战争的情况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所以经过主观上的努力,最终打败了袁绍,取得胜利,才能够继续平定河北,有北伐征讨乌桓的实力,最终统一北方。

而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他做到了深谋远虑,善纳良策,还利用汉室朝廷的名义,来笼络民心,实行屯田来进行发展经济,减少百姓的赋税,使社会得以安宁,百得以休养生息。

在治军方面,他做到了赏罚分明,善于任用人才,做到了兼收并蓄,灵活用兵,主动争取,就算是面临危局,也能做到镇定自若,能够捕捉战机,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主要矛盾,从而取得战略性决战的胜利。

这一切的一切和他善于任用人才不无很大的关系,他能够做到唯才是举,慢慢的让很多出身卑微的人,可以有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曹操颁布《求贤令》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2、直接指向士族赖以生存的“察举制”,改变“曹家天下荀家班”的局面

曹操之所以要发布的《求贤令》,公开的宣称“唯才是举”, 要知道士族赖以生存的就是“察举制”。 “察举制”也就是以儒家经学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舆论,对人才的考察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德行修养。

当时想要入士的话,那么有“举孝廉”这一途径,也就是说一个人品行孝顺又清廉,拿出足够的证据就可以。而当时毛玠和崔琰掌握了人才的渠道,对曹操来说也是一个绊脚石。

在东汉末年,官僚是以士族为主导,这也是说曹操要是想要成功,那么久必须要依靠士族集团,毕竟曹操不是士族出身。

所以曹操在起家的阶段,对他很重要的就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他们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慢慢的就形成了“曹家天下荀家班”的这一局面。

这种局面对于曹操的统治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曹操作为一方枭雄,他是不会容忍这种事情的存在。只是在袁绍的巨大威胁之下,曹操能够信任的政治势力之一,也就是颍川士族,所以这也让曹操有忍耐下去的理由。

毕竟当时的颍川士族控制了曹操集团的大部分选官权,所以说只有改变了颍川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那么颍川士族的潜在威胁才真正的可以解决。

所以在袁绍灭亡之后,曹操就迁都,从许昌迁至邺城,这也是说迁离了颍川士族的根据地,“曹家天下荀家班”的局面也就此改变。

所以在曹操迁到邺城后,留在许昌的荀彧,他的政治影响力也逐渐下降。这也是曹操发布《求贤令》的另外一个原因。

编者认为“唯才是举”的主张,本身并不是说全部都有合理性,要知道东汉的取士传统虽然一直注重德行,但是也没有排斥其他的人才。

事实上,有很多时候,是主张兼收并蓄的,只不过没有像曹操那样旗帜鲜明的提出来而已。就算是“唯才是举”有其合理性存在,也是不能完全的掩盖曹操想要篡汉的行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