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

现代核心竞争力不是知识,而是消除知识背后“路径依赖”的智慧

2020-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灿亮

知识是一种美德,但同样特质的知识也会变成一种缺点。

                      1

知识是什么呢?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你可能会说,它是积累的结果,我们先掌握一个知识,然后一生二,二生三,只要时间长了,人类智力越来越发达,所以知识越来越多,就这么日积月累地发展起来了。

这可能是一部分的原因,但真正触发新知识的,不仅是聪明的大脑,也不是已有的存量知识,而是我们在生存中遇到的新问题。

这些新问题,才是触发知识的开关。

当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时,才触发了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知识不断积累、迭代的动力。

但是,我们头脑里的知识会塑造事物的架构,扩充新的认知,它创造出了框架、标签和镜头,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工具”去看待世界的。

渐渐的,我们很难突破这些格局:因为它们很有用,并且它们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认知的捷径,使我们更有效率和生产力。

比如:

举个例子,为航天飞机提供动力的引擎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复杂机器之一,而它的宽度居然是由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一位道路工程师决定的。

是的,你没看错。

航天飞机引擎宽143.51厘米,因为这是犹他州到佛罗里达州铁路的宽度。

而那条铁路的宽度借鉴的是英国电车轨道的宽度,英国电车轨道的宽度则是根据罗马人建造的道路宽度设计的,也就是143.51厘米。

我们为了寻找答案,总是会依赖相同的方法、同样的想法和同样陈旧的神经通路。

所以人类社会的创新是极少的,甚至大多根本算不上创新,它们充其量只是稍微偏离现状罢了,在固有基础上的微调。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被自身臃肿结构压垮的帝国王朝或官僚机构,最后覆灭的原因是如此的相似。

                      2

知识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惯性的奴隶,而惯性思维只会产生常规结果。

每个人都有知识带给自己的思维惯性,如果沿着固有的思维去想问题,很容易让自己受限。

比如在学校里:学院要求学生们在大一选修刑事诉讼课。

这是一门困难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其他方面有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吃午饭时,学生向一位老教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放下一直在看的报纸,微笑着说道:“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有什么不对吗?”

这在几十年前,某个人决定以这种方式设置课程,却成为人们现在持之以恒的理由。

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提出质疑,问问为什么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生活固有的现状就像是一块磁力超强的磁铁,让人们忘记了反对事物存在其他可能性,而安于现状。

如果你对这一情况有任何怀疑的话,不妨看看那些描述我们想方设法避免变化的习语,比如“得过且过”、“因陋就简”、“切勿中途而废”、“敷衍了事”等等。

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路径依赖”,即我们以前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

那我们该如何消除知识、惯性思维给我们带来的“路径依赖”呢?

第一、掌握“从结果到方法”的思维方式。

有些事按习惯的方法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只能把你带入死胡同。

要想达成目标,不循规蹈矩的人都会把思考方式倒过来,要以结果为先,以终为始。

第二、拥有一个局外人的视角。

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加,人们容易被自己的认知束缚,不断地用已经掌握的方式处理问题,就算面临新问题时也是一样。

而使用局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就可以灵活地看待资源,发挥资源的延展效应,实现多方式、多角度利用。

第三、开启自己即兴的智慧。

很多人应该看过即兴喜剧的表演,即兴喜剧要求表演者首先充分接受搭档给出的情境,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创造。

而这一切没有台本、没有彩排,所以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表演的基础就是有信心,并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开启表演。

而即兴的智慧便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聆听者和挖掘者,聆听新的声音,挖掘例外的潜能,学会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最后的话:

知识确实是个好东西,但知识的作用应该是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不是起约束作用。

知识应该启发智慧,而不是蒙蔽心智。只有让现有的知识不断进化,我们的未来才能变得越发清晰。

我们也要觉察知识带来的思维限制,我们不要受限于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和其他人所做事情的束缚,这样才是活学活用,获得属于自己的智慧。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