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应该为了完美不停修改,还是抓住当下灵感和情绪的表达?
2020-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壹贰说
这几天在写《裁缝》的影评,从有了灵感开始,写完大纲和8000字的文字,花了两天时间。
在第三天上班的路上,我又突然想到可以用女性主义来解读这部电影。
但是如果用新思路,那么之前写的8000字基本就作废了。
写作应该为了完美不停修改,还是抓住当下灵感和情绪的表达?
写作自古就分为勤奋型选手和天赋型选手两种:
据说村上春树写小说,至少要修改五遍;
杜甫写诗“一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讲求不断打磨文章。
而像李白则属于天赋型创作者,“李白斗酒诗百篇”,在酒精的催化作用下,李白的诗歌大开大合,思绪飞扬,诗歌的灵气是杜甫这种勤奋型创作者无法比拟的。
但是天赋型选手寥寥无几,我等凡人恐怕只能效法勤奋型选手,才能在创作道路上有所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