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太网和数据封装——CCNA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系唔空啊

以太网是一种基于竞用的介质访问(contention media access)方法,可让一个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共享链路带宽。并使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

2.1 CSMD/CD:

以太网使用CSMD/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这是一种帮助设备均衡的共享带宽的协议,可避免两台设备同时在网络介质传输数据。在 CSMD/CD 网络中,一个节点传输数据时,其他所有节点都将接收并查看这些数据。(只有交换机和路由器才能避免数据传遍整个网络。)

以太网LAN发生冲突后将出现如下情况:
CSMA/CD网络持续发生严重冲突时,将导致:

在以太网中,后退指的是冲突导致的重传延迟。发生冲突后,主机将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重新传输。定时器到期后,所有主机的传输优先级都相同

Tips:
1. 延迟指的是从帧进入端口到离开端口之间的时间;
2. 虽然CSMA/CD不能消除冲突,但有助于极大地减少冲突,进而减少重传,从而提高所有设备的数据传输效率。

2.2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方式

单工:单工通信只支持信号在一个方向上传输(正向或反向),任何时候不能改变信号的传输方向。(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的通信是单工模式,因为只有计算机向打印机传输数据)

半双工/Half duplex: 半双工通信允许信号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同一时刻只允许信号在一个信道上单向传输。只有一个冲突域,使用CSMA/CD协议,以帮助防范冲突,并在发生冲突时支持重传。双工以太网的效率只有30%~40%。(对讲机采用半双工方式通信)

全双工/Full duplex: 全双工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即有两个信道,因此允许同时进行双向传输。由于使用不同的线对传输数据和接收数据,因此不会发生冲突。全双工的效率为100%。(计算机、电话、手机的通信使用的是全双工)

Tips:
  1. 在全双工模式下,不会发生冲突;
  2. 每个全双工节点都必须有一个专用的交换机端口;
  3. 主机的网卡和交换机端口必须能够在全双工模式下运行;
  4. 除集线器外,其他所有设备都可在全双工模式下运行;
  5. 如果集线器与交换机相连,它必须运行在半双工模式下,因为终端必须能够检测冲突。
  6. 半双工模式下使用一对导线收发数据,需要使用CSMA/CD避免冲突;而全双工模式使用两对导线,一对负责收,一对负责发,所以没有冲突的问题!(即在全双工模式下无需使用CSMA/CD)

2.3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

2.3.1 以太网编址

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负责以太网编址,这通常称为硬件或MAC编址。以太网还负责将来自网络层的分组封装成帧。
以太网使用固化在每个以太网卡(NIC)中的MAC (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MAC(硬件)地址长48位(6B),采用十六进制格式。

MAC地址及其组成部分说明
OUI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组织唯一标识符),是由IEEE分配给NIC制造商的,它包含24位(3B),而制造商给其生产的每个网卡都分配一个唯一的全局管理地址,该地址长24位。

2.3.2 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和十六进制

二进制:0和1 (11111111=255,每位对应的数值:128+64+32+16+8+4+2+1)
十进制:0 ~ 9
十六进制:0 ~ 9、A、B、C、D、E、F(A ~ F代表10~15)
进制转换技巧:每个十六进制字符相当于半字节(即4位),而两个十六进制字符相当于一字节。要计算十六进制对应的二进制值,可将这两个字符分别转换为半字节,然后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字节,例如:6=0110,而A=1010,因此整个字节为01101010;
例如:
0x55 = 0101 0101

Tips:
" 0x " 表示十六进制。

3.2 以太网帧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合并字节,再将字节封装成帧。在数据链路层,我们使用帧封装来自网络层的分组,以便通过特定类型的介质进行传输。
以太网工作站的职责是,使用MAC帧格式彼此传递数据帧。利用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提供错误检测功能。(只检测错误,不纠错)

Tips:
使用一种帧封装另一种帧称为 “隧道技术”。

2.3.4 以太网物理层

IEEE802.3快速以太网标准:

常见线缆:

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双绞线(常用5类、5e、6类,使用RJ45接头)
STP(Shielded twisted pair)/屏蔽双绞线
SMF(Single mode fiber)/单模光纤(芯线一般为9um和10um,波长有1310nm和1550nm两种)
MMF(Multi mode fiber)/多模光纤(芯线为62.5um和50um,波长850nm)

知识补充:
  1. 单模光纤中波长(激光)为1310nm的传输距离有10km、30km、40km等,适合中长距离传输;1550nm传输距离有40km、70km、100km等,适合超长距离的传输。

  2. 多模光纤有部分可见光(单模为不可见光)。可见光部分波长范围是:390~760nm,大于 760nm 部分是红外光,小于 390nm 部分是紫外光。

  3. 常用的双绞线:CAT5(5类线)、CAT5e(超5类线)、CAT6(六类线)。

  4. CAT5一般用于10Mbps~100Mbps的网络(只使用4根线),1000Mbps网络一般使用CAT6(需使用全部8根线)。

  5. MTU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快速以太网和以太网使用相同的MTU。

Tips:
光纤可提供更安全的长距离电缆,其速度高,且不受EMI(电子干扰)影响。

2.4 以太网布线

非屏蔽双绞线分为568A和568B

标准568B:白橙--1,橙--2,白绿--3,蓝--4,白蓝--5,绿--6,白棕--7,棕--8(最常用
标准568A:白绿--1,绿--2,白橙--3,蓝--4,白蓝--5,橙--6,白棕--7,棕--8

Tips:
1. 同种设备用交叉线,不同种设备用直通线(除了路由器>主机);
2. 百兆只需使用其中4根线(1、2、3、6),千兆需要使用全部8根线;
3. 现在的网络设备都能自适应了!(即都可以用直通线)

2.5 数据封装

主机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给另一台设备时,数据将经历封装:OSI模型的每一层都使用协议信息将数据包装起来。每层都只与其在接收设备上的对等层通信。
为通信和交换信息,每层使用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PDU包含在模型的每一层给数据添加的控制信息。这些控制信息通常被添加到数据的字段前面的报头中,但也可能被添加在报尾中。这些PDU信息仅在接收设备的对等层被读取,然后被剥离,然后数据被交给下一层。

使用面向连接的协议(即TCP)时,传输层将数据流转换为数据段,并创建一条虚电路 以建立可靠会话。接下来,它对每个数据段进行编号,并使用确认和流量控制。如果你使用的是TCP,虚电路将由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以及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称为套接字)标识。

主机只能使用不小于1024的端口号(0~1023为知名端口号)。目标端口号标识了上层进程(应用程序),在接收主机可靠地重建数据流后,数据流将被交给该进程(应用程序)。

发送端的数据封装过程:
  1. 用户信息被转换为数据,以便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2. 数据被转换为数据段,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
  3. 数据段被转换为分组或数据报,逻辑地址被添加在报头中,以便能够在互联网络中路由分组。
  4. 分组或数据报被转换为帧,以便在本地网络中传输,硬件(以太网)地址被用于唯一的标识本地网络中的主机。
  5. 帧被转换为比特,并使用数据编码方法和时钟同步方案。
Tips:
数据链路层负责接收来自网络层的分组,并将其放在网络介质(电缆或无线)上。

2.6 包含了3层的Cisco层次模式

Cisco的3种层次模式
Tips:
1. 如果随着网络的增大而使核心层产生性能上的问题,应该对核心层进行升级,而不是增大!
2. 集散层是实现网络策略的地方!!!
3. 封装指的是沿OSI栈向下对数据进行编码的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