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丝面
01
多年过去了,一直在寻找记忆中的那碗肉丝面的味道,每次回家乡,都忍不住要跑到老县城北街去寻觅记忆中的那碗肉丝面,时过境迁再也没有吃到那种味道的肉丝面了。
我小时候经常会跟着父亲去县城北街卖粮食。
北街面临大河边,四面都是马路,是十字街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街道两边的市民,大部分都是自己盖的四合院。
每天早上四合院大门早早就打开了,迎街的那间房子一般都拿来做了店铺门面。
店铺的大门是用木板做的,每天早上要一片一片打开,晚上收档时,再一片一片合上去,条件殷实的当铺,还会在木板上雕刻各种吉祥的动物或花草。店铺门从早到晚向外敞开,迎接着每一位南来北往的匆匆过客!
02
北街有一块空地专门用来供乡下来的农民卖粮食用,那个时候来这里卖粮食的农民伯伯,都是把最新产出来的拿来卖,自己吃以前存下来的,新粮才能卖出好价钱。
春天来临之际,父亲会带着我和他一起进城卖菜苔,卖香椿芽,卖第一场春雨之后冒出泥的鲜嫩韭菜。
卖菜通常都是用双肩挑着去,天还没亮就出发,十五公里的路程我陪着父亲走两个多小时。到达集市时,刚好是买卖高峰期。
市场里到处都是吆喝声,在我眼里,那个市场好大好大,里面的人好多好多,父亲和前来买菜的人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不一会两框菜就“销售”完毕。
卖完菜父亲就拉着我的小手走进旁边的面馆,叫了两碗面,一碗是青菜汤面,一碗是肉丝面,我吃的是肉丝面,父亲说我要长身体,营养要跟上。他不累,吃青菜汤面就很好,一边吃面,父亲一边给我讲买卖的规律,乡下来卖东西要来的早,找个好位置,价钱讲的差不多就出手,都是自己产的,能卖出钱来就很好,吃不完也是浪费掉了。城里人有自己的店铺,一般卖的都是有质量期限的货物,可以慢慢卖!
年轻时的父亲挑担子很厉害,随便都是挑一百多斤的担子在肩膀上,还要来回跑很多趟。挑这点菜对父亲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几乎整个行程都是小跑的。回想起来,现在的我这么能走,真的感激小时候父亲对我的磨练。
03
夏天来临之际,桃子熟了,金黄的麦子也丰收了,农田到处绿油油一片。五月是农村最忙的季节,父母巴望着学校早点放农忙假,农忙假期我还是会跟着父亲进城卖农产品,父亲熟练的套起他心爱的板车,板车是那个时代家家农户的必备交通工具,四个轮子,需要打满气,车身是木板,可以承载几百斤。
拉车的人就是父亲,每次进城,父亲拉的是心血,也拉的是希望!
老巷子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却坐落在被遗忘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