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曾短暂当过参知政事,但和苏轼立场相似,也屡遭贬谪
作为大文豪,苏轼不管是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在民间都拥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在成为传世名篇的同时,其各种轶事也为人津津乐道。相比之下,他的弟弟苏辙尽管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知名度却逊色许多。如今,许多人提到苏辙时只知道他为了帮助屡遭贬谪的兄长一路当到了宰相。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他又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番经历呢?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苏辙生于西川路眉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一带,他比兄长苏轼小四岁。在学识渊博的父亲苏洵的教导下,苏轼、苏辙兄弟都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才子。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汴梁赶考,次年,苏轼、苏辙同时参加会试且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名。兄弟二人同榜中第,又都名列前茅,再加上此时苏洵也凭借文章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赏识,父子三人一时间名动天下。
然而,就在三苏准备大展拳脚之际,苏轼、苏辙之母程氏却突然病故。于是,苏洵只好带着苏轼、苏辙返回眉州,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才再度离开蜀地。次年,到达京城的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苏轼被封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辙则被派往同在河南府的渑池县担任主簿。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苏辙兄弟一同参加制科考试,苏轼因考中实为最高等的第三等而被誉为“百年第一”,随后升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实,苏辙原本也被考官司马光评为第三等,但另一位考官胡宿却认为苏辙的言辞是对宋仁宗不敬,于是要求将其罢黜。“乙亥,上御崇政殿策试制科举人。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覆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初考官胡宿争不可。光与范镇议,以辙为第四等。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宿以为不逊,力请黜之。”此时,一向宽仁的宋仁宗大度表示:“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有了皇帝的表态,考官们一番商议后将苏辙改判为下等,并授官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曰:‘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臣伏读制策,陛下既有忧惧之言矣。然臣愚不敏,窃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实也。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夏作难,陛下昼不安坐,夜不安席,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然自西方解兵,陛下弃置忧惧之心,二十年矣。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臣疏远小臣,闻之道路,不知信否?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三代之衰,汉、唐之季,女宠之害,陛下亦知之矣。久而不止,百蠹将由之而出。内则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私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陛下无谓好色于内,不害外事也。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而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正奉命编修《太常因革礼》,苏辙考虑到兄长苏轼前往凤翔府任职,父亲身边无人照料,于是推辞任命留在了京城。
等到三年后苏轼回到京城,苏辙才前往大名府出任了推官,但仅仅一年后,苏洵便在《太常因革礼》成书的次月病逝,苏轼、苏辙又只好放弃官职护送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等到苏轼、苏辙兄弟再度回京,已经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了。宋神宗在位期间大力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但苏轼、苏辙都对变法的许多举措存在疑虑。
苏辙
对于王安石变法重要内容之一的“青苗法”,苏辙提出它虽然本意是救济百姓,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难免有地方官吏趁机谋取私利。王安石虽然认可苏辙言之有理,但仍然坚持施行,还因为苏辙写信竭力反对而一怒之下将其贬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另外一边,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也因为上书针砭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被其外派为杭州通判。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苏辙都惨遭贬谪,且此后四处辗转,甚至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被调往徐州,还与恰好在应天府任职的苏辙相遇。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苏辙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替兄长赎罪,但不但没被允准,还受其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且五年不得升迁调任。期满之后,他被派往歙州绩溪县担任县令。
没过多久,宋神宗驾崩,掌权的高太后立刻将原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朝廷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司马光提拔为门下侍郎。在司马光的主导下,苏轼、苏辙都被召回京城,且接连得到擢升。对于新党倒台后朝中保守派大臣提倡尽数废除新法的主张,苏轼、苏辙同样不认可,但兄弟二人的话语权终究十分有限。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封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辙则出任代理吏部尚书,并出使辽国。自元祐六年(1091年)起,苏轼因与当权者的政见不同而先后被调往颍州、扬州、定州等多地,而苏辙尽管也主动请求外任,但却被留在朝中,且升至代理太尉、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还受封开国伯。
苏辙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得势,苏辙因反对恢复新法而被贬至汝州,随后又不断遭到贬谪。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被贬至位于今广东南部的化州,而苏轼则被贬至位于今海南省海口市一带的琼州。都被贬到南方偏远之地,苏辙得以亲自送兄长前往海南赴任。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召回京城,但他北归途中便不幸去世,而苏辙则在蔡京掌权后再遭贬谪,最终以太中大夫之职致仕。
政和二年(1112年),晚年短暂起复后再度致仕的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相比于经历十分坎坷的兄长苏轼,苏辙的官途确实更加顺利,但同样屡遭贬谪。宋哲宗亲政前,他的确短暂地作为副相参与执政,但也并不存在是为了帮助苏轼才当到宰相。事实上,和苏轼立场相似的苏辙自己也同样身不由己,自然没法帮到苏轼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