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区块链研究

十万加在哪里——在币圈写作三年的反思

2019-04-05  本文已影响1人  1a8661c5a646

第0章 引言

我高频写作已经3年了,混成了一个失败的作家。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让我想要发愤图强,写出十万加。

第1章 市场残酷

我是从2009年开始偷偷地写文章,写的太丢人,不好意思发出来给自由市场检验。那时写的也不多,每天写日记,胡写。到了2014年,我开始定期公开写作,那时平均一周写一篇,重点是在币圈写。到了2016年初开始高频输出写作,要求日更。每天写作是真做到了,但写了太多的垃圾,很多不敢发出来。

到今天,我维护我的公众号,公开高频写作三年多一些的时间。一共积累了27500用户,平均每篇阅读量不到2000,诞生过一篇阅读量超过5万的文章,没有一篇10万+。

我写文章的收入相当低,几乎是赔钱的。现在平均一个月公众号平台给我发的广告费400多块。读者赞赏平均一个月有500多块。接广告收入,我又比较挑,很多广告机会都不要,广告费基本上就是看缘分。。。我在币看写文章,币看会给我一些KAN,最近大涨,折合成人民币有大几千块的收入,不过这个波动性太大,有时核算起来就只有小几千块。

还好我的办公成本低,房东不收房租,不然就只能宅在家写作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真正让我觉得我是垃圾透顶的是同行。

上周,我朋友圈出现一篇百万点击量的文章,作者是luke。我第一次见他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当时相互交流写作呢。他真正开始写公众号,也就三个月的时间,现在篇篇十万加,赞赏篇篇上千人次。

在2016年和2017年前半年,其实币圈没几个写作为生的。媒体公司也很少。但2017年的大牛市,涌现出大量的内容作者。2018年末,我被一家公司拉去吃饭,公司专门安排了一桌媒体。大家相互介绍,我发现,我的作品是最没有市场的。一点都不是谦虚,从所有维度,我的数据都是最烂的。吓的我不敢说我是媒体,我就是一个爱好者,写点自我学习感受。

在过年前后,有两周我停下了写作,专门去读别人写的公众号。我想搞明白,为什么别人那么成功。在内容产业,有两类作品广受好评。

一类是女性情感类。这一类文章,不但是阅读量巨大无比,而且读者对作者是心怀极度的感激,看留言和打赏,就知道,都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我文章后面怎么会有那么多骂我的。

另一类是政治和爱国类题材。那阅读量真的大的可怕,而且这一类作者往往还是匿名的,读者也是相当的对作者有感情。我顶着头皮发麻,认真研究了十篇政治题材的文章,我就想,要不我也来写这一类吧。

在币圈,阅读量最大的文章是价格预测类的文章,币圈的内容市场的消费者主要还是投资者,投资者对价格预测天然的渴望致极。

我读了两周的公众号,我把币圈的主流号都读了。想想我写了那么久,对比下同行,搞的好失败,特别失落。想想他们写的也不怎么地啊,怎么却远比我成功,我也想发愤图强,写出十万加。所以我要搞清楚怎么办,先从源头总结,我要想明白,内容产业到底是在干吗。我总结出了,内容产业好像就是在干三类事情。

第2章 知识增量

获取知识可能是我们读书读文章最大的底层动机。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作者致力于创造、填充、完善和补充本行业的知识量,为行业提供知识增量。币圈当然不例外。

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是一个较新的行业,知识体系其实还没有构建完善。包括加密数字货币的技术本身都没有足够完善。行业的参与者自身具备的知识素质也是不足的。币圈的知识目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过于高深。

币圈有很多内容创作者就致力于知识增量的劳动。这一类创作者往往是将其他行业的知识引入币圈,改造改造,变成币圈的知识量。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的知识会被大量引入币和区块链行业。大量的行业外的知识经过各种杂交,变成币圈知识。

提供行业知识增量的内容创作者的原创精神非常强,他们致力于从类似于“第一性原理”出发,来探讨币,研究币,然后提一些洞见,解释加密数字货币世界里的东西,将自己的洞见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

我们往往叫这一类提供知识增量的创作品叫做技术类文章。

对于读者,想加入这个行业,应该都对知识增量有需求。但事实上,学习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在任何行业都一样,学习是非常痛苦的,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的。

提供知识增量类的创作,真实的市场需求是极端的小,能实现的商业价值是相当的小。

在币圈提供知识增量的市场,往往是由个人提供。每一篇知识类文章背后都是一个个人,公司行为或工作室行为往往显得更没有说服力。

我自己写作,很多文章就是致力于提供这种知识增量。我的出发点是自己掌握这个行业的知识,武装自己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顺便分享出去帮别人。本质上为了提高自己在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领域的认知。写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考过程,系统性的写作,就是系统性的学习。

第3章 信息负熵

互联网让信息量放大了无数倍,我们每天需要知道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币圈更是这样,因为和钱靠的太近了,我们不但需要知道技术原理,还要搞清楚影响价格的因素。以至于在币圈,任何币的创始人,随便一句屁话,都有极大的关注度。我们会想知道任何一个小V在说什么。

任何项目的信息会有非常多的维度,技术发展、运营推广、生态建设、价格做市……每一个维度都有无穷的信息。这就使得我们买了一个币,不得希望关注它的一切。

但获得有效信息何其难,信息太乱,太难了,我们的时间有限,注意力更有限。

媒体就是将这个世界纷繁众多的信息汇集整理成易读的文章,呈现给用户手机上。将信息的复杂、混乱、难度等降下来,这就是媒体,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媒体以信息负熵为生。

媒体人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方法论,他们有采访技能,有梳理信息的技巧,有获取用户的办法。他们的写作是有框架性的,作品是类似于流水线作业,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完成。媒体从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提供信息负熵,到将信息推到用户终端,这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架构。

这一类提供信息负熵的业务需要创作者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或者说,你要大而全。你最好能提供一切有效信息,让用户可以一站式在你这里获得所有想要的。用户可一旦发现别的地方有更全更多的提供信息负熵的平台,他会立刻转过去的。而有些用户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会下载安全和订阅几乎整个行业的媒体APP和公众号,手机一天到晚就提醒你要读这个快讯那个文章,累死人。

媒体如此之多,原本它们是提供信息负熵,但数量多了,却搞成了媒体作品本身就成了信息熵增。

对于读者来说,获取信息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大家都渴望内幕信息,想知道专家解读,也想要茶余饭后的谈资,至少也得知道币圈黑话,行业切口吧,不然显得自己是圈外人。

在信息负熵领域里,读者是巨大无比的,这里面的商业价值是巨大无比的。所以才有了有组织的公司行为,只有公司行为才能有实力和资本占领这一片市场。它们的成本也因此很高。

在币圈,最大的公司之列是有媒体的位置的。在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媒体是一个大的生态位。

媒体提供信息负熵,这和提供知识增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作。前者和后者往往相互鄙视。后者相对来说会清高一些,觉得自己是原创,说媒体是抄袭。而媒体则有100%的实力鄙视后者不能为用户服务,创造不了市场价值。

价格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提供信息负熵,把影响价格的众多因素总结出来,呈现给读者。无论是不是有效啊,但读者肯定喜欢这一类文章,无论被骗多少次,永远都有需求。

第4章 分享体验

现在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东西太多了,好玩的东西太多了,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再给我们十辈子,我们穷尽十生都不可能体验完。当然,更多的是我们没有钱来完成体验。

在内容创作生态中,有一个生态位就是帮别人体验这些新奇的东西,然后通过文章和视频给读者分享体验。币圈也有大量的这种作品。

币圈里的产品也是多如牛毛啊,而又贵,体验成本很高。币圈还有大量的软件学习成本很高,需要别人教,就有人会写教程,录视频等教人。

加密数字货币的推广也是一个大的市场生态位,大家都喜闻乐见自己买的币被什么商家使用,有什么落地场景。就有人会专业写这样的文章告诉读者,看你们的币被人上了。

除了分享愉快的体验,每个人会有大量的情绪需要发泄,情绪和肾上腺激素总是能大量吸引人的关注。这就给骂人,骂项目,的创作者留下了生态位。币圈表达各种情绪的作品多如牛毛,形式也相当丰富,有文章、有图片、有视频、有表情包,……

分享体验的用户需求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这一类作品,是自带流量。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极大热情,读者乐于分享这一作品。而且读者往往愿意表现出和作者极大的共鸣,恨不得相互拥抱一样,终于找到知音了。

我看到的情感类专栏和政治题材的公众号,本质上就属于分享体验。

分享体验的商业价值也是很大的,因为用户喜欢啊。你看现在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直播就知道了这里面有多少钱在消费就懂了。

从创作者角度来说,想要持续创作分享体验的作品,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的。所以往往这一类作品也是有组织力量的支持才能维持高频输出。

第5章 我为什么失败

我终于知道了,我写作如此失败的根源是。

我渴望做知识增量型创作者,我事实上也是更多地集中在这一生态位。但这一类创作者是只有极低的成名率的。这世界哪有那么多知识需要创造啊。

知识增量型内容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小的,本身就不具备获得广泛的关注的基础土壤。

知识增量型是加重读者的负担,要人家学习,真的是反人性的,这注定得不到广泛的认可。

知识增量型内容也不带推广属性,谁爱把生硬的技术发到朋友圈啊。

好像解决办法,也就在眼前了。。。。。。但我愿意去做吗?或者我有动力去做吗??????

第6章 结束语

祝您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愉快地工作学习。


作者:黄世亮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闪电HSL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