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古代文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11:秦代文学

2017-08-11  本文已影响100人  柚子的学长

鲁迅说:“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是对上蔡李斯的肯定,除此之外,濮阳的吕不韦也算是秦文学的代表,虽然《吕氏春秋》为其门人所作,但编订之殊荣也应加之于身。

古代文学11:秦代文学

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country,然而其文学成就并不高,一个原因是秦二世而die,时间太短,二是秦国统一后,焚书坑儒,诸子争鸣的局面不存。因此,秦朝文学多创作于统一之前,吕不韦编辑《吕氏春秋》是看到了秦朝统一的趋势而定的,据《史记》载,战国之时,魏楚赵齐有战国四公子,而独强秦无四公子的美称,于是吕不韦眷养食客三千,让他们各抒己见,写成了《吕氏春秋》,书成以后还来了一场行为主义,也即是“一字千金”,谁能改动书中一字得金干两,吕不韦还称这部书包含“天地、万物、古今”。

《吕氏春秋》中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都有包含,道家味道更浓一点。《汉书艺文志》将它编入杂家。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和六论三个部分,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种、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以人为中心,属于察览人情而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等方面。这三部分包含了天地人三方面的知识,因此可见吕不韦并不是夸海口。吕不韦试图以这三方面的知识总结出history兴亡的道理,可谓雄心勃勃。

《吕氏春秋》包含的文章精炼短小,文风畅达朴实,以事说理,是很好的散文,再加上他的编辑有严格规范,每篇文章字数都差不多,所以全书结构均匀,让人感觉到很整齐,由于字数限制,一些议论得不到详细阐述为其弊端。书中寓言丰富多彩,有二百则之多,我们熟知的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以及一些历史故事均在其中。

吕不韦编成此书时已为秦相,后来因其触怒嬴政,被免宰相,迁徙到蜀地,后kill  self而die。关于秦始皇和吕不韦的关系,历史记载的很模糊,有人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其据不足,无法考证。吕不韦和嬴政的父亲异人因为“奇货可居”的事而熟悉,献歌姬于异人,歌姬有孕,不知为谁。

李斯为河南上蔡人,早年和韩非子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其人心机甚强,韩非子为其所kill。学成之后的李斯最初为吕不韦的手下,任小职,后来他向嬴政献计合并六国,官职逐步上升为客卿,吕不韦被罢免后,因为韩国派来spy郑国修建郑国渠,此举对于秦国的politics  和  military是不利的,严重削弱了秦国ablity,因此很多朝廷大臣开始上书建议嬴政驱逐这些来自各国的游说之士,也即逐客令。李斯作为被驱逐的一员,表示不服,因此上表《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推理紧密,晓以利害,至情至理,打动了嬴政,因此秦王收回逐客令,这篇文章也成了李斯的代表作。

文章开篇写秦国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历代秦王善于运用人才,然后直白秦国虽然不同于他国,但用人应该不论曲直,唯才是举,最后言词激烈的说到,秦国应该重用这些来自各国的客卿才能够包揽天下人才,如其不然便会出现“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的局面,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李斯最后总结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多,今逐客以资敌国……不可得也。”李斯身为法家人物,文章铺张扬厉,辞采华美,充满了战国的纵横之辞,说理性比较强,他当时虽然是个异国的客卿,但是依然不卑不亢,上书了这道奏章,这是一种自信,也是其人生走向成功的开始。

李斯作品中更多的内容为歌功颂德的刻石,嬴政统一country之后,拜李斯为相,多次带着他去各地刻石表功,李斯发挥其文学天赋,写下了《泰山石刻》《琅琊台刻石》《东观刻石》等文章,现存的有七块刻石,多在山东泰山,琅琊台一带,因李斯书法也写的不错,创造了书同文的“秦篆”,所以这些刻石均为李斯所写。这些文章四字一句,朗朗上口,气魄雄伟,文字典雅,加上字体的磅礴大气,显得很有威严。文章内容多颂美之辞,记述始皇帝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其石碑体制上承西周《石鼓文》的厚重,但又创造了其雍容华贵的风格。秦刻石文为碑文之祖,汉魏的碑文,多承其制。

秦代除了李斯和吕不韦的作品外,还有一些民歌。民歌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隋朝,多为民间人士所作,我相信这些人都是人民中有很高文学天赋的人,或者这些民歌就是某些文学家教给people的,用来发…,解苦闷,critical,秦朝建  c  c时曾留下一些民歌,最出名的一首记载于《水经注》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民歌叙述了建c  c时people的悲惨遭遇,汉代时民歌大量崛起,代表了民间文学的繁荣和people生活的…。

说到民歌,春秋时期有一首越地的民歌非常流行,那就是《花千骨》里赵丽颖念的那首《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这是一首翻译过来的歌,因为当时越语的歌词和现在的壮族语差不多,楚国有位贵族听到有个越国的划船人唱出了这首歌,觉得非常好听,但不知何意,有人将其翻译成了如上的歌词,此事记载于刘向的《说苑》上,这首歌受到了后代很多名家的好评。寥寥数语,众所不及。梁启超说:“在中国上古找翻译的作品,这首歌是独一无二的,歌词旖旎缠绵,读起来今人想到后来南朝的吴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