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006笔记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谈了什么?
1,不迷信权威
2,三类修行之人的划分
3,心学与理学些许观点差别在哪儿?
①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遇到了不懂的,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因为敬重老师就盲目轻信权威,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还是应该主动寻求答案的。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不如反省自身来得好。
②儒家信宿命论,人必顺天,命由天定。
划分三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最高境界:生知安行,做顺应天机之人
中间境界:学知利行,做求知若渴之人
最低境界:困知勉行,做善良自律之人
一、生知安行,尽心知性知天,圣人境界,生下来就明白天理,所行之道没夹杂欲望,顺应天理,从心所欲不逾矩,已突破人心惟危的人性,能够完美掌控自己的内心,凡事都能不偏不倚,这便是传说中的天人合一境界。
二、学知利行,存心养天,不知道天理在那里,有意识地去追寻这些答案。初识天命,虽未到达,但努力学习知识让自己靠近,尽人事听天命(养性事天),时刻让自己良知光明。通过后天努力,也能抵达生知安行的人的境界
三、困知勉行,夭寿不二 来到世上没有天赋浑浑噩噩,不知天命,经历了苦难,被苦难打醒,得了教训,受到教育之后,勉励自己。
大多数人处于学知利行,还是逃不过以追名逐利为目的的学习,不过这样的功利心也是驱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对于个人而言,不论资质如何,都可以到最高境界。这点有点像禅道的顿悟与渐悟之说,但最后成佛后,再无区别。
③
理学:认为格物,需向外求,专研穷尽或求经
心学:认为格物,需向内求,摆正心态致良知
理学格物的经验,可能不合时宜,不用判断对错,可以借鉴不能全听。
像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似乎是全人类、全体学者的事,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如果我要格物致知之后,才能诚意正心,才能修齐治平,那我要格到什么时候去啊?这有点不好理解。
就像王阳明,年轻时候践行朱熹圣人之路,目不转睛废寝忘食的格竹子,连续七天终于还是一无所获的病倒了。
每个人的成功经验都不能完全复制,因为每个人的心性不同,阅历不同,遇到问题时的反应也不同,最后的结果就会大不同。所以,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完全复制,但可以借鉴参考。
王阳明,也说朱熹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知至’,要求初学者去为‘生知安行’这样的事,这怎么能行呢?初学者只能从低到高做起。不能一开始就从尽心知性知天做起,这样会不得其门,也使人觉得格物致知难于上青天。
心学格物的经验,有点唯心观念了。
你格物,总得有个标准吧?这个标准哪里来,用内心标准划分万物,分类归纳
格物致知就是知善恶,有了标准那才能诚意心正。格物是止于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以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心上完成
注意力集中的地方,是你内心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你想什么,就会来什么。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到你身边;你心恶,恶的东西就会向你聚拢。
以下是摘自豆瓣秋木关于利他行为的总结: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朝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会自然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他会为了这一目标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逐渐学会适应此目标的种种技能。确定了这一人生目标后,个体便自然而然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