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分为“经(包括对经的注)、史、子、集”。
2023-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顺山先生
经典文献,分为“经(包括对经的注)、史、子、集”。准确的说,“史、子、集”中的价值体系都本于“经”。
首先说“经”。经和经之间,后出的也会有对先代的引用,但主要侧重于引用基础上的质的发展。
其次是“注”。对“经”的各种注,也可以归于“经”,这类经基本都是引用原典,然后围绕着注者的思想体系为服务,选择各家注解进行引用、逻辑组合形成自己的注述;所以在这类经典中,必然是大篇的引用,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这种看似大篇的引用却能够成为经典,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核心是有自己的能够严谨的进行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
第三是“史”。“史”的叙述部分语言风格侧重文学性,也就是偏于“集”。“史”的点评部分价值体系本于“经”,会引用“经”进行点评。
第四是“子”。如果“经”是“大道”,“子”就是“小道”,如果子能通经,具有可兼容性,则为本于“经”,否则就有点各执一词,失于偏僻,极端的发展下去就是“异端”。“子”与“经”与“子”之间,因为或因阐发或因批判或因借鉴,必然有多处引用。
以上四类,侧重思想层面的意识活动总结。
第五是“集”。相对来说,“集”中的引用比较少,集是社会类、生活类、点评类,是与当下密切相关的随机性的一种思想表达,语言上通俗易懂。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的“集”,价值观依然是本于“经”。
所以,综上所述,阅读经典文献时,会觉得他们有很多大篇幅的引用,但能流传下来的依然是经典。与当下那些零碎的复制,是有本质的不同的,最核心的区别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穿插其中,同时在语言上也是有自身独创的。
以上是个人见解,欢迎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