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文禹乡墨韵书画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天河湖畔杨杰文学馆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542人  禹乡墨韵书画

天河湖畔农家文学馆

作者/张敏

参加座谈的作家画家编辑合影留念

蚌埠天河湖位于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0公里。但对于大多数蚌埠市人来说,这里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河湖名字家喻户晓、陌生的大多数人并没有亲临现场,一睹天河湖的风采。

杨杰就是生长在天河湖畔沈圩村,村子离天河只有400米。杨杰是位农民作家,今年40岁,他瘦而精干,朴实而忠厚。他热爱文学创作,他干农活时总是带着笔和纸,田间、地头,灵感一来,他随时记录下来,他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今,杨杰已是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沿滩区故事作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杨杰所写的文学作品常在报刊、杂志及自媒体上发表一千余篇。《姊妹湖的由来》荣获湘湖故事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2016年由山东省菏泽市青年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作家作品年选大赛中,杨杰的作品《小白晨练》荣获三等奖。

杨杰因深爱文学而结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他收藏了二千多本书籍,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在村里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文学馆——杨杰文学馆,给人们留下一个文学阅读和相互的场所。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目前有十多个出版社给他寄来新出版的文学作品,更多的作家、诗人签名赠送自己出版的书刊。

2018年12月2日,虽已初冬,天河湖畔细雨菲菲,蚌埠的14位作家、诗人、画家和《蚌埠日报》及《淮河晨刊》的编辑们,自发团冒雨来到天河湖畔杨杰文学馆,开展赠书和文学交流活动。

座谈交流会

杨杰是位十分仔细的人,他珍藏着每期的《淮河晨刊》,晨风版是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们发表作品的文学类专栏,杨杰早准备好十多份报纸,请有作品的作者和编辑签名留念。中国漫画家协会理事、著名漫画家、《蚌埠日报》编辑齐跃生老师,11月30日刚刚退休,庞贵军老师是晨风版的责任编辑,二位老师十分开心地在自己亲手编辑、选稿的《淮河晨刊》晨风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编辑部主任丁淮飞和编辑、诗人袁玉柱老师将《蚌埠日报》成立六十年所编印的《不忘初心》一书赠送杨杰文学馆。

齐跃生(右)、庞贵军(左)老师在签名

庞贵军老师虽然是位编辑,他在编稿的同时,总是抽出时间下基层采访,每年采写大量稿件,特别是民间的传说深受读音的喜爱。这次聚会,庞贵军老师特地向杨杰了解天河湖的由来和关于天河湖的相关的民间故事。

编辑庞贵军(左)与杨杰(右)了解天河湖的故事

在庞贵军老师与杨杰交谈的间隙,我特向庞老师介绍了一位从沈圩村走出的军旅书法家杨永斌先生,杨老今年83岁,18岁离开家乡,参军,22岁在天津服役时,因执行军事任务,随部队调防青海,在高原和戈壁草原深处坚持四十余年,90年,53岁的杨老应邀回蚌埠举办个人书法展,蚌埠创办“淮河文化碑林”时,特请杨老书写作品,刻碑留念。前不久,我写了一篇诗歌《故乡的老宅》发在朋友圈中,远在西安的杨老看到后,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他用书法写下天河湖并写下一首小诗发给我,我把杨老思乡的书法作品用手机上翻出来,给庞老师拍照。

杨老书法《天河湖》

钮春生先生今年78岁,是民间书法家,也是这次走访杨杰文学馆年龄最长者,他特地写一幅书法作品赠送杨杰文学馆收藏,钮老笔耕不辍2016年8月1日76岁的钮老撰写的《彭雪枫当年住我家》一文《淮河晨刊》整整用了一版发表,当年10月8日应报社特约,钮老的文章《祭怀先烈钮玉书》也用整版发表。引起读者的共鸣。

郭大姐在自己出版的书上签名赠杨杰文学馆 诗人赵洪文在诗集上签名赠杨杰文学馆

郭妮子,本名郭艳华,我们都亲切称她为郭大姐,郭大姐于1951年出生于临江,1978年定居于蚌埠市,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善写散文随笔,2011年从市人大退休,出版发行了散文集《自言自语》、短篇小说《时运》、长篇小说《女人嫁家》、《淮河魚娘》,郭大姐把新出版的小说《淮河魚娘》赠送给大家,在座谈会上,郭大姐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的心得、人物的刻画、地方方言在小说中的运用、历史上敏感事件的处理和大家进行交流。文友相聚,座谈交流不知不觉进行到中午12点钟,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天河湖畔杨杰文学馆,希望杨杰文学馆顺利办好,希望更多的支持杨杰文学馆的文友,赠送杨杰作品,早日实现杨杰的文学馆的梦想。目前,杨杰的小说《二胎风云》已改编成微电影,不久将和观众见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