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社会热点每天写1000字

丢书大作战引爆的是北上广漂青年的焦虑

2016-11-15  本文已影响2005人  战斗的史高蒂

很多人说今早8点就被“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刷爆了朋友圈。

在主办方的推文里写到:感谢所有人,愿意在这个忙碌的年代,一起努力推动城市里的阅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

那我不禁疑惑,有多少人是出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还是纯粹只是喜爱参与活动时的热闹,只是想要找一个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如果我们细细地琢磨,逼自己思考在朋友圈看到推文标题的那个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可能先是发生了一种微小的烦躁。随着打开阅读这个动作,从开头滑到结尾,看到尾处的评论区,那种难受的感觉立刻被更大的空虚所融解。这时候我会舒服一点,仿佛从憋闷的生活中打开一个口子,可以透一口气。这「憋闷的生活」用大白话说的话,就是「我tm现在有什么意义?有谁在乎我?」

这个时候就要进行下一个动作了——光看到这个活动还不够,还需要去跟别人产生联结,不要被他们「屏蔽在世界之外」——即转发分享,让自己与那群也参与这个活动的人产生一种联结。然后过段时间就会有人点赞或者评论,其实你并不会在意哪些人点了赞,只是看着那个(朋友圈)红圈里的数字心里美:你看!你看!他们还是爱我的,在关注我的行为!也在认可我的想法!这种联结产生的就是意义感,这种焦虑,本质上就是意义焦虑。


来自花瓣

一场丢书活动,依赖社交网络的传播,为「感觉不到意义」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解法。赶紧上朋友圈,赶紧转发一个还无法预期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活动,互相点赞啊!你与世界的联结分分钟就来了,妥妥的。这么方便的工具和抓住青年上班族「憋闷的生活」的痛点,当然很容易让人「上瘾」。一上瘾,瞬即引爆了朋友圈,去缓解青年上班族的意义焦虑。

所有短平快的情绪处理方式,都可能让人上瘾。丢书大作战是不是符合短平快的特征?是,而且这种瘾,还会传染,不然也不会瞬即引爆。现代人太忙了,太累了,太辛苦了。他们既没时间也不想研究每一样东西的营养成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大量这种包装甜美,看起来各种高大上,实则无法给我们的身体提供任何热量的食物。但我们骗自己我们吃饱了。另外它还满足了人类社会遵从的“仪式感”,我可以在地铁上通过丢书捡书写卡片贴贴纸等琐碎但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来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关注内心世界的人。

一个活动促使用户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并“诱发”别人给其动态点赞,可能会有助于TA缓解即刻的焦虑感,但TA何尝不知这只是别人随手点下的呢?TA不会真正因此感到踏实。几分钟——说不定是几秒钟——过后,焦虑感还会卷土重来。所以丢书大作战引爆的原因不在它的形式和营销上,而在它背后的情绪。


来自花瓣

除此之外,新世相丢书大作战还解决了一个毫无价值的需求:打发时间。这个活动的火爆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你问打发时间有什么好重要的呢?完全没有。但如此没用的事反而是「刚需」,就是有很多人乐此不疲。而之所以会去打发时间,很可能是自己在逃避一些事情:也许是在逃避工作,也许是逃避学习,也许是逃避地铁上的孤独,逃避起床……当我们喜爱上丢书大作战时,我们已经在预设,生活其实没有那么自由,如果真的有那么自由,那就自然不会参与到这个“随性肆意”的丢书中来,自然也无所谓说去逃避、打发时间、缓解意义焦虑。

最后说说,那些真正爱书的人,是否会仔细选出一本书,丢在容易被取走阅读的地方?

我想几乎不会。《纽约时报》的撰稿人阿纳托勒·布罗亚德说,借书给朋友的痛,就像大多数父亲对未婚同居的女儿的感情。真正爱书的人,或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的人,他们是不愿意看到对方精神上的不屑和鄙夷的。

来自花瓣

我突然想起,每次我推荐给朋友去看《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再三确认对方是否是一时兴起图个热爱,还是真的是真诚的,想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用这本书去填满他的胃口。

所以呀,新世相丢书大作战,尽是满足空有一颗装文艺的心的人儿,满足缓解意义焦虑的人儿,满足想要短暂逃避、打发时间的人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