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他们怎么看?
文/涅阳三水
河南杏坛网研社的队伍里,卧虎藏龙,很多老师深藏不露,露出一次峥嵘,让人叹为观止。
这篇课例是于永正老师的一篇对比阅读课,一古一今,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
参与进来的几位老师,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都有,对于对比教学,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真是特别精彩!
下面,一一进行罗列,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
栗老师的笔记,让我突然之间有一些发懵,但通篇读完之后,感觉着又相当精彩!
解读抓住了于老师这篇实录当中的对比的特点,和自己平时教学的特色,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二是不同诗人的同题材作品进行对比。
如同栗老师自己所说的,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的重组,这种重组可以加深孩子们对不同作家不同文本的印象,以及理解程度。
栗老师的做法和认识,或者经验,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子,语文课本可以这样来!
。。。。。。。。。。。
郝老师的课,先从于老师的课中得出对比教学的方法。
第一,借助关键字词对比学习,理解两位诗人笔下梅花的不同。
第二,利用时代背景进行对比学习。
第三,对比着进行读,读出感情。
得出了这样的对比环节,那么于老师为什么这么教?
三个教学环节的关联性,形成层层递进性,把对比教学的做法演绎的极为精彩。
郝老师最后的话说的非常有引领价值:
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理据,教师只有掌握了才能学以致用,改善自身课堂的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不断进步。
。。。。。。。。。
唐老师的解读,也是先抓住了基础对比的教学,后解释如何教的问题。
切入口的奇妙,反其义而用之,这两个词语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钥匙,理解了他们,就理解了这首诗词。
反其义,一个词语,牵动了两首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的作品,唐老师的解读,抓住了这节课的灵魂,这节课的咽喉,或者心脏。
高中老师来解读初中的课例,着实不一般,为之喝彩,赞叹,并钦佩不已!
。。。。。。。。。。。。
吴明凡老师的解读,也同样围绕对比展开。
一是在对比中明白“反其义而用之”的奇妙;
二是对比两首诗的意境理解诗词主旨。
三是对比背景明确诗词寓意。
四是对比归纳学习方法。
五是对比不忘朗读和书写。
和前边几位老师不一样的是,吴老师总结了对比教学的几种不同的作用,别出心裁,令人眼前一亮,大赞!
。。。。。。。。。。。。。
王瑜老师的课例解读,也很不一般。
首先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回归到了诗词本身,引出了词的骨气和精神诉求。
其次结合背景理解两首词的思想感情。
第三于老师领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寻求情感的对比,比较注重情感的体会,加深了这种抽象意义的理解。
这一点上,我非常同意王老师的认识,体会两首词的抽象意义,注重的是体会,而不是诗词的意象和表达上。
王老师借助《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以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说到了一句话,让我极为赞同。
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内容出发的设计,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怎么教,才是最关键的。
说到这里,王老师提到的王荣生教授,他对于语文教学有一系列的书,涉及到语文教材当中的各种课文题材,建议咱们大家都去找来读一读才好。
。。。。。。
贾老师的课例解读,首先就提出了比较阅读是一种高境界,要阅读的教学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种高屋建瓴的解读方式,对我们是一种引领,特别高端!很是佩服!
情景化的创设,打造了学习古诗词的氛围。
自律自主的学习习惯强调,让我们学习静中有动的智慧。
逐层讨论的方式,深入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是根基,讨论是激发,讨论是为了自主的发展。
贾老师说,这两首诗词跨越千年,于老师的引领也跨越千年,从文字到文章,从文章到文化,从历史到现实,真的是一种高山仰止的教学艺术啊!
这样的观点让我们不服都不行!为贾老师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