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肝义胆-骆宾王传》
-PIXIU小品文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的年龄最大、诗文最多、一生经历最丰富复杂,因而他也是唐代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诗人。
7岁时,骆宾王以一首《咏鹅》诗成为耀眼的神童,然而一生仕途坎坷不如意,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打拼挣扎。他从过军、隐过居、被罢过官,还坐过牢;年过花甲时本应安度晚年,却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参加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起兵事件,最后失踪,不知所去,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骆宾王的人生,那就是“悲催不堪”。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骆宾王的人生经历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与教训?他又是凭什么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呢?为此,我们愿意整理介绍骆宾王的故事如下,以资品鉴。
一、少年神童(10岁前)
骆宾王,出生于唐代武德6年(623年),浙江义乌人。祖父曾做过隋朝的右军长史,隋末为避乱而辞官回家。父亲骆履元,当过博昌县令。
骆宾王的名字来自《易经》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家人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能够观国家局势,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之才,故取名宾王,字观光。
骆宾王7岁时,家里来了一位远道客人。客人见小骆宾王聪明可爱,对答如流,十分惊讶。于是指着池塘里的一群鹅请他作诗,想试试这个孩子的文釆。
骆宾王略加思索,便赋诗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仅短短18个字,却把白鹅游水的情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实现了声色形神的有机统一。全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境也十分清丽,这是许多诗人苦思冥想也不一定能写出来的。
很快,骆宾王的名声传开,被乡人们誉为“神童”。如今,这首《咏鹅》已成为儿童启蒙诗的经典。包括李白的《静夜思》,差不多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两首古诗。这就是骆宾王的惊人之处。
二、齐鲁愤读(10-25岁)
骆宾王10岁时,其父当上了青州博昌县(今山东滨州博兴县)县令。于是,一家人从江南搬到了山东居住。
齐鲁大地是儒学文化的发源地。来到博昌后,父亲及时把骆宾王送进了县学馆,让他系统学习儒家经典,还有意引导儿子和当地的名士交游,希望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将来能走上仕途。
然而,天不测风云,父亲突然病逝在任上。他是一个清官,家里很穷,当时连安葬的钱都拿不出来。最后靠当地百姓帮助,骆母才把丈埋葬。这一年,骆宾王18岁。
从此,一家人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怎么办?
好在骆履元生前有一个挚友、兖州瑕丘县的韦县令,收留了他们。就这样,骆母又带着儿女搬到了瑕丘县,过着“糟糠不赡、箪食无资”的艰难生活。
在瑕丘,骆宾王一边为父守孝,一边发愤苦学,准备等3年守孝期一结束,马上就去参加科考。他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多年来一直在遵循着父亲的训导,克制自己的言行。对诸子百家、九流七略之学,都是潜心钻研,从不马虎,达到了文通泛麦、公叔遗冠的地步。”
“文通泛麦”说的是南阳叶县人高文通的故事。高文通早年读书非常用功,有一次妻子下田干活,院子里晒着麦子,叫文通看鸡。过了一会儿,天突然下起暴雨,文通手拿竹竿,只顾低头读书,连麦子被水冲走也没发觉。等妻子从田里赶回,责问他时,这才醒悟过来,最后高文通成了一代名儒。骆宾王说自己“屡泛文通之麦”,足见他学习极为刻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忘我之境。
“公叔遗冠”的典故是这样的:朱公叔年少好学,有时候思考问题,连帽子被风吹落,飘入沟中,也不觉得。父亲说他是一个书呆子,他并不在乎,反而变得越发用功,最后他当上了朝廷的侍御史。
除了这两个人,骆宾王还把子路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一个大孝子。他在最穷困的时候,宁肯自己吃粗菜,也要把米从百里之外背给父母。
每当骆宾王读到“子路负米”的故事,便读不下去,常常是掩卷大哭一场,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摆脱寄人篱下的日子,自食其力,以奉养家母。”这就是贫寒给一个少年带来的志气。
22岁时,骆宾王辞别家人,赴长安科考,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他落榜了。
为什么?因为唐朝初年的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在考试前,举子们都要想办法去拜谒那些豪门权贵,把自己平时所写诗文辑成卷,献上去,以求得他们的赏识和推荐。这就是当时的“行卷”之风。
骆宾王觉得自己才学过人,又苦读多年,凭实力就能中举,为什么还要走这些歪门邪道呢?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我从小就对英豪侠士很崇拜,最轻视那些官场得意的权贵。如今,虽然落了榜,家里的处境十分艰难,但我也决不去追逐权门,求那金丸之乞。
对这次科考,骆宾王本来想一举成名,结果却大失所望。想到母亲还在家里望眼欲穿等着好消息,骆宾王不禁泪如雨下。
怎么办?他决定南下义乌,回阔别多年的江南老家走一走。
眷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
涸鳞惊照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在《途中有怀》诗中,骆宾王感叹说:“我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一路南下,背后就是让我伤心失意的三秦大地啊!怎么来描述此刻的心情呢?我就像在干涸的车辙沟里挣扎的一条小鱼,急需有人来援助;又如一只折了羽翅、栽了跟头的小鸟,看到拉弓的影子就害怕。“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不是我没有才华啊,实在是那些权贵瞎了眼。
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快到义乌时,骆宾王写下《望乡夕泛》,此刻他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复杂矛盾的。终于要回到故乡的怀抱了,望着前方那亲切熟悉的影子,我的心才得到宽慰,紧锁的愁眉也展开了。我这只南飞的乌鹊,今夜应该再不会有“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担忧了吧!故乡的亲人们,不知道你们欢不欢迎我?
在义乌,骆宾王受到了家乡人的热情接待和劝解安慰,不久便返回兖州。从此,闭门不出,继续苦学,准备第二次科考。
3年后,他再赴京城,结果如何?仍是名落孙山。是年,25岁。
三、道王垂青(25-43岁)
为了谋生,骆宾王在长安漂泊打拼多年。后来,他终于遇到一位贵人-道王李元庆。
李元庆(623-664)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在位皇帝唐高宗的叔叔。他十分赏识骆宾王的才华,邀他入府,作了幕僚。
从此,骆宾王结束冷衣寒食、长期在外漂泊的日子,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九陌争驰千里马,三条竞骛七香车。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从他写下的诗句里,我们分明能感到此刻的骆宾王非常顺心和舒心。
当时,朝廷有规定,王府幕僚的任期不能超过4年,以免培植势力,形成朋党。因此,在骆宾王任职的第3年,李元庆为了给他谋划一条后路,命他“自叙所能”(准备一份漂亮的简历),以便推荐上报给朝廷。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只要好好陈述一番,前途就有了着落。
然而,骆宾王不仅没有感激道王的好意,反而写了一篇让人大跌眼镜的《自叙状》:“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乾没其心,说已之长,言身之善,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意思是说:“知臣莫若君,我有什么才华,您还不知道吗?您让我违背初心,吹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会让我背上冒进、贪禄的骂名啊!一个君子怎么能以此为荣呢?”最后,他说了自己的决定:“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对不起,您的命令我没法儿执行,因为我不想亵渎名节,自我炫耀。
这就是骆宾王的性格。就是因为这一点,让他的一生吃尽了苦头。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就这样,第2年,骆宾王任期一满,就离开了道王府,他的人生又降回起点。
下一步该怎么办?是继续谋求新职,还是打道回府?
他选择了后者,决定从此放弃官场,不再谋仕。他要回到家乡兖州,像陶渊明一样,过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归隐生活。
在隐居期间,骆宾王一边照顾老母,一边耕田读书会友,而兖州一带的山山水水就是他心中最美的桃花源。为此,他写下不少田园气息扑面而来的诗。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
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
从这首《冬日宴》中,我们可以感到,骆宾王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陪老母说说话,和妻子吃吃饭,也不乏几个知心好友时时到访,这似乎与陶渊明、“五言律诗奠基人”王绩归隐山林的生活并无二致。诗中的“杖头钱”是指买酒的钱。置身山林、有田有酒有友,为什么还非要去追名逐利、苦苦攀桂(科举登第)呢?每天留恋于这山乡谷野,就再舒心不过了。
夏天到了,骆宾王还不时外出漫游,下面这首《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就是他到山东德州访友写下的。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
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最初几年,靠着手里的积蓄,骆宾王的日子过得甚是悠闲自在。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他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在一个落叶飘零的晚秋,送走友人后,他忽然感慨万千,提笔写下《秋日送别》诗: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今晚,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的孤寂落寞?秋风瑟瑟,摇落片片黄叶,真是时光易逝,人生难料啊!如今,我已过了40岁的不惑之年,却还一世无成,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虽然眼下还在苦苦坚持着,但严酷的现实已一步步逼近,说实话,此刻我真想破涕长歌,大哭一场啊!”
不久,骆宾王决定不再隐居,他要再次出山。原因很简单:一家老小的吃喝成了问题。在给当地一位官员的求助信中,他说了实情:
方欲闭门却扫,养拙以终年;
幽遁凿坏,甘贫而卒岁。
直以栖迟五亩,获鹪鹩之数粒;
萧条三迳,匮侏儒之斗储。
虽则放旷林泉,颇得闲居之趣;
而乃寂寞蓬户,唯深色养之忧。
“我虽然种了几亩地,可一年到头也打不了多少粮食,那些米粒仅够小小的鹪鹩[jiāo liáo,一种小型鸣禽]吃啊!家里动不动就没了柴米,这怎么能让我继续安守清贫,又怎么能让我对得起家人和老母,让她老人家衣食无忧、安享天颐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再浪漫的隐居,再美好的诗和远方也是空谈!
紧接着,骆宾王又发岀多封自荐信,四处求职。这一年,他43岁。
四、边塞从军(43-54岁)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到泰山封禅。封禅车乘浩浩荡荡,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沿途州郡都忙着上表,准备迎驾。
骆宾王的机会来了,他代齐州官府写了一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在文中,他赞高宗为千古一帝,“元天列象,紫宫通北极之尊;大帝凝图,宏猷畅东巡之礼”;颂封禅的重大意义,“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御辩登枢,应千龄之累圣”;表皇恩之浩荡,“非烟翼驭,移玉辇于梁阴;若月乘轮,秘金绳于岱巘”,几乎把高宗皇帝夸上了天,令龙颜大悦。
第2年,骆宾王入朝对策,受封奉礼郎。就这样,他落魄半生,44岁才正式吃上公家饭。
奉礼郎是做什么的呢?主要是在朝会、祭祀时,负责安排君臣版位,各种祭器的摆设,还有仪式开始时做做引导和主持,品秩极其低下。虽属大材小用,骆宾王也忍了,因为一家老小的吃喝还等着他呢!
数月后,经吏部尚书裴行俭推荐,他又转任为东台详正学士。这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职务,适合他的文学才华,地位也比奉礼郎要高。骆宾王干得很开心,名声也在京城传开。
然而,没干几年,被罢职。因为他有一次把祭品的顺序摆错,被人揭发。其实,心高气傲、不谙官场、遭人嫉妒,这才是背后的真正原因。
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丢掉职业了,怎么办?恰在此时,边疆传来战报,吐蕃大举犯唐,薛仁贵即将率军出征。骆宾王于是马上申请从军报国,以改变待罪之身。
公元670年,骆宾王48岁离开都城长安,开始了铁马金戈的军旅生涯。从此,他的诗风发生重大转向,一首首情真意切、慷慨激昂、雄浑悲壮的边塞诗就此诞生。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在《从军行》中,他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和大漠边疆画卷。尤其是最后一句“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表达了他忠君爱国、渴望建功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在《夕次蒲类津》诗中,他鼓励将士们“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应当像班超那样英勇杀敌,万里封侯;不要学汉武帝时期的李陵(李广之孙),战败投降,被人千古唾骂。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唯一一个从过军、到过边塞、亲历过战场的诗人。在他的笔下,不乏天山积雪、边庭落日、戍楼烽火、野马狼烟的战地风光;在他的笔下,张骞、霍去病、苏武、班超等英雄被一一提及;在他的笔下,一些远在天边的地名,比如天山、交河、弱水、流沙、轮台、疏勒、蒲类津、马首山、温宿城、碎叶、玉门关等也一一入诗。他的诗高昂慷慨,振奋人心,打破了宫体诗的纤丽绮婉之风,走出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的小天地,以开阔的视野,雄壮的气骨,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为边塞诗风在盛唐的蓬勃兴起,起了先驱和示范作用。这就是骆宾王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也是他被列入“初唐四杰”的理由。
672年,即骆宾王在西北的第3年,姚州(今云南姚安)发生战乱。他又随军入滇,任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机的幕僚。平叛取胜后,他放下心身,纵游蜀中山水,过了2年难得的悠闲时光。
在这里,他写下《忆蜀地佳人》:“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在这里,他写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为道姑王灵妃鸣冤,尽显侠义心肠: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将浊水况清尘。
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
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在这里,他还写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被卢照邻抛弃的蜀中红颜郭氏打报不平: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卢照邻在四川为官时,曾与一位姓郭的姑娘相爱,海誓山盟,后来他回到长安,便杳无消息。骆宾王听说好友卢照邻的所做所为,极为生气,写下此诗。其实,他并不知道,此刻的卢照邻已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能爬行。后来,因不堪忍受折磨,52岁自投颍水而亡。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闻一多对骆宾王的评价非常形象到位:“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五、宦海沉浮(54-62岁)
上元三年(676年),骆宾王结束从军生涯,即将回到长安。那么,朝廷是不是该论功行赏,重用他呢?不一定。
回到长安后,他起初做了武功县主簿,后来又转为明堂县主簿、长安主簿,主簿相当于如今的县秘书。也就是说,骆宾王经过天南地北多年奔波,54岁回到中原,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九品芝麻官。
“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郡禄。”为了养家糊口,纵然怀才不遇,他也只得忍辱负重。
在此期间,他冷静思考了汉代以来的权势贵族兴衰的命运,写下七言歌行长诗《帝京篇》,很快成一时绝唱,朝野传颂,被誉为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姊妹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在这篇长文中,骆宾王借汉代长安城的生活场面,以古喻今,写出了王侯贵戚的豪奢习气,中层社会的游宴生活,知识分子的失意与苦闷,既提出居安思危、荣华骄奢瞬息变的警示,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从表现手法上看,七言间以三五言,长短句交错,或振荡其势,或回旋其姿,铺叙、抒情、议论各尽其妙,为唐代歌行体的创作打开了新的空间。这是骆宾王的又一大文学贡献。
679年,骆宾王终于时来运转,老树开花,得到提拔,时年57岁,由小小县主簿一跃而为侍御史(官阶六品),这是他一辈子的最高职务。
侍御史是一个什么官呢?主要负责纠举百官,属于朝廷的监察官。这是一份有权却容易得罪人的工作。不过,倒是与骆宾王生性侠义正直、嫉恶如仇的品性相符。
那么,他能干好这份工作吗?不到半年时间,骆宾王便被打入大牢,成了一名阶下囚。
为什么?因为他太过认真负责,得罪了同僚;还多次上书提建议、指责时政,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诬陷入狱。罪名是他当主簿期间曾有贪污。其实,是因为他家贫,经县令批准,预支了一年的俸禄。
在狱中,骆宾王为了自证清白,写下《狱中咏蝉》,借秋蝉的高洁,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天近黄昏,秋蝉在牢房的西墙外不住地哀鸣,把我这个囚徒的愁绪带到了远方。这叫声是如此的凄凉,好似有什么冤屈正向人哭述,不由得让我生出阵阵寒伤。如今,我身陷囹圄,一头白发,哪里还经得住你这黑发般的蝉儿长吟哭泣,袭我心、侵我骨啊!我知道,此时窗外已是深秋时节,浓露打湿了你的翅膀,纵使你振动双翅,也难以高飞;西风是那样地猛烈,你的叫声再高,也会被淹没在寒风中,这和我的处境又有什么区别?我知道,你你清廉高洁,你喜欢在高枝上幽鸣,你只饮那天上的清露,你超凡脱俗。可是,有谁能相信你的高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为我这个无辜的人昭雪?
在狱中,他还写下《萤火赋》,赞扬萤火虫“处幽不昧,居照斯晦”的顽强生命力,歌颂“入暗室而不欺”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表达出“傥馀光之可照,庶寒灰之重然”的不屈意志。最后,他感叹说:“我就如一只在暗夜里发着微光的萤火虫,被瓦盆死死扣住,不能照人,只能自照,不知有谁能把那瓦盆拿开!”
在狱中,在每一个日日夜夜里,骆宾王都回想着自己坎坷不幸的一生,回想着江南老家义乌,回想着7岁咏鹅的美好时光;回想着第二故乡山东兖州,回想着早早病逝的父亲,还有家中的老母。他一遍又一遍地想像着母亲含辛茹苦、身老心酸的影子,禁不住发出最真切的问候:“我的老母亲,您在家乡还好吗?”
此刻,骆宾王已入狱1年多,他还有重现天日的机会吗?
也许是老天垂怜,一年后(680年),正好赶上朝廷改元,大赦天下,58岁的骆宾王被释放出狱。不久,朝廷宣布,他被贬为临海县丞。
出狱后,骆宾王急忙奔回兖州,发现老母已经去世。他将母亲的灵柩送还老家义乌,连写《与亲情书》两篇,以答谢乡人的恩情:
“等我飘浪多年,回到家乡,再打听从前那些乡邻旧友,发现已物是人非。老人们多半死去,当初的青壮之人也成了老翁。真是青山依旧、往事不堪回首啊!子侄们也多有凋零,实在是不能多想了,那样只会徒增悲痛。”
安葬好母亲后,骆宾王到浙江临海赴任。然而,没干几年,他便辞官回家,世称“骆临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于易水送人》是骆宾王路过河北易水时写下的。“遥想当年,在易水河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到变声处,歌声悲壮得好像让头发都根根上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荆轲头也不回,转身离去,在场的人都悲涕不止。今天,那位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的水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凉悲冷啊!”
诗中有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决绝之气,它是不是预示着骆宾王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六、草檄讨武(62岁)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朝政大权仍由武则天说了算。李显的屁股还没坐热,2个月后被废,另立李旦为睿宗皇帝,却不让他问政。武则天亲自临朝,重用武三思等娘家人,排除异己、打击宗室旧臣、权势愈加滔天,朝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她要篡位称帝,引起不满。
684年4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以匡复唐室为名,讨伐武则天。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李世勣的孙子,李世勣本名徐世勣,早年投身瓦岗军,是小说《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后随李密降唐,扶助李渊打下大唐江山,因功勋卓著而受封“英国公”,并赐姓为李。
徐敬业因父亲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后来,他被武则天贬为柳州司马,心增大恨,故而举兵。评书《薛刚反唐》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薛刚的原型就是徐敬业。
很快,62岁的骆宾王投奔到徐敬业麾下,任艺文令。他写下旷世奇文《讨武曌檄》,檄文主要分三部分:
1、揭武后老底,列数武则天的残暴,这是兴起义兵的理由。说她出身低贱、乱了人伦、生性阴毒,想颠覆大唐江山,自己当皇帝(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结论:这样的人,为人神所嫉恨,天地所不容。
2、夸徐敬业威武,这是成就大事的前提。盛赞徐敬业作为唐室重臣的后代,敢于站出来伐武是正义之举,合天意,顺民心;后再展示兵威,“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有这样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什么敌人摧不跨,什么城池拿不下。
3、以伦理节义争取人心,这是号召民心的条件。骆宾王搬出封建社会的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重点针对五种人:居朝的、在外守边的、受封的、受重用的,尤其是受过先帝托孤的,不要犹豫,应该站到我们这边。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先帝嘱托的话还在耳边,难道我们把应尽的忠义都忘了吗?);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先帝坟头的新土还没有干,可当初受了托孤之命,答应辅助小皇帝的人都去了哪里?)。正面引导之后,又从反面说明厉害关系,如果还犹豫不决,等我们推翻武则天的伪政,你们就要倒霉。最后,发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高呼,号召天下人讨武,还大唐江山于李家。
檄文义正词严、气吞山河,极富煽动性。10多天,徐敬业就集结军队10万多,震惊了全国。
檄文很快传到武则天手中,武后一开始若无其事,但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为之钦佩折服,问“这谁写的,这么有才?”有人报是骆宾王。武后感慨:“如此大才之人,却不能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失职。”连目空一切的武则天都不得不佩服骆宾王的才华。
此刻,年过花甲的骆宾王登上扬州广陵城楼,写下《在军登城楼》诗,诗中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和不成功则成仁的大无畏气概。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此刻,城高风急,江冷雾重,三军纷列,寒气滚滚而来。我相信,这支正义之师和当年武王伐纣一样,是以有道伐无道,合天意、顺民心。终有一天,我们会唱着凯歌、带着胜利的喜悦,前歌后舞般进入都城长安。
很快,武则天派出30万大军前去镇压。40多天后,徐敬业兵败被杀,余部从犯一律被处死。骆宾王下落不明,不知到了哪里。
他失踪这一年,62岁。
《讨武曌檄》,与汉末陈琳的《讨曹瞒檄》,隋末李密的《讨杨广檄》,并称三大传世檄文。其中,《讨武曌檄》位居第一,属于富有不朽艺术价值的名作。它既代表了骆宾王的最高文学成就,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这就是骆宾王的传奇故事。
纵观骆宾王的一生,少年落魄、中年不济、晚年悲催、才高位低,壮志难酬,最后因一篇檄文亡命,实在是令人唏嘘!但宦海不幸诗家幸,正是因为这些坎坷曲折、饱受磨难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代才子的文学声望。
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求骆宾王的诗文,编辑《骆宾王文集》10卷。中宗的这一做法,其实是变相给骆宾王平反。
七、千古传说
看到此处,您也许还在惦记着一个问题:骆宾王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有人说他在乱军中被杀;也有人说他逃亡后隐居起来,直至90多岁终老;还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宋之问曾经见过他。他到底去了哪里,是死是活?至今是一个历史之谜。
接下来,让我们讲一讲骆宾王在灵隐寺续诗的传说,以结束本文。
宋之问被贬后,有一天晚上,他来到了杭州灵隐寺。行至月下长廊,触景生情,想写一首诗。刚吟出开头两句“鹫[jiù]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后面就卡住了。
正在廊下徘徊,忽闻一个老和尚说:“你这么晚了还不睡觉,何必非要苦苦去吟那诗呢?”
宋之问说了自己苦恼,和尚笑着说:“我为你续上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你看如何?”顿时,宋之问茅塞大开,文如泉涌,当夜就完成了著名的《灵隐寺》诗:
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
从全诗看,老和尚的两句最亮眼而有韵味。第二天,宋之问觉得和尚不是一般人,再寻已不知去向。经打听,方知他就是骆宾王。这就是骆宾王落发为僧的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骆宾王逃亡后隐居山林,直至终老,这也不是凭空来的。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六记载:明朝正德九年(1514),江苏南通有一个姓曹的农人,在城北开荒,发现了题名为“唐骆宾王之墓”的石碑,故后人把骆宾王的墓设在了南通狼山。如果您有幸去南通旅行,不要忘了去参观参观。
在浙江临海,还建有骆宾王祠。在义乌,有骆宾王故居,最后,让我们以骆宾王祠前的一副对联,向对这位才情高卓、名留史册的刚直之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一抔之土未干,羽檄撼人心,
长留天地英雄气。
四杰其名无忝,华章适时代,
不尽江河浩荡流。
备注:
关于骆宾王的出生年份,因正史未记载,考证不一,初步有619年、623年、627年、630年、638年、640之说,本文取623年出生述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