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孩子——以及所有的人——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一。
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界限是你在沙滩上画的那条不许别人越过的线。超过那条线就是你的极限。一旦突破极限,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
所以最好在达到极限之前,先设定界限。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接着就把钥匙拿走。你可以平静但坚定地陈述界限。你达到极限时,就已经没有那样的控制力了,也许你的反应会令孩子感到害怕,也许你会直接夺回钥匙,对孩子大吼大叫。
你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通过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划定界限,所以你应该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而不是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你不能碰我的钥匙。”即使孩子仍无法理解语言,如此界定你自己也是家长应该养成的好习惯。以后你和青少年划定界限时,孩子更容易听懂“我需要你十点前回到家”,而不是“你年龄太小,十点以后不该在外面逗留”。
面对婴幼儿时,你设定界限的方式是,把孩子抱离你不想让他做或打扰的事情。这样做时,你必须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在“宠坏”他。
例如,你可以说:“我不能让你逗狗,所以我要把你抱起来,离开狗的身边。”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你亲切但坚定的语气,以及你把他从正在进行的事情上移开,可以逐渐让他知道你不赞成他做的事。或者,你也可以说:“我带你离开房间,是因为你不能在别人演讲时吵闹。”孩子可能听不懂你的话,但他会开始具体了解什么行为是合适的,什么行为是不合适的。如果孩子把玩具键盘拿来当武器,你可以示范给他看,键盘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打人或乱扔的。接着你可以说:“除非你拿键盘来玩,而不是拿来打人,否则我要拿走啦。”如果孩子的不当行为依然持续,你就把键盘拿走。
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离开现场”的优点在于,孩子会学会认真看待你的话,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这种方法令我讶异的是,当孩子大到你无法直接把他抱离现场时,他已经知道你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他会按你的指示做,就像以前你可以直接把他抱离现场一样。
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这里有一些纸。”
对孩子发脾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使他封闭起来,不愿沟通。所以,你最好知道自己的极限,并在你达到极限之前坚守界限。界限是别人停止行为的时候,极限是别人超越界限后,你情绪爆发的时候。
如果假装你设定界限有合理的理由,你等于是在教孩子把真实的感受藏在合理的理由背后,那会导致沟通变得更困难,因为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擅长编造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表达感受。除非你从一开始就习惯清楚地沟通,你也习惯谈自己的感受、聆听孩子的感受并认真看待孩子,否则你很难进行比较复杂的亲子对话(例如谈性与色情、负面新闻、压力和感受)。
我们都需要诚实地对待孩子,这表示我们应该与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假装我们没有任何感受。我们的感觉和个人喜好,无可避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例如孩子应该何时睡觉),我们不能假装个人感觉或偏好不会影响我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