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之中
闲来无事,读完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海浪》。
这是一本富有诗意的实验小说,表达的重心仿佛没有放在情节内容上,情节内容什么的好像我也没大看懂。
此刻,我想到语文选修课本里的文章,也是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当时感觉这种意识流的写法含含混混的,像是在写一种气氛,被含在嘴里的气氛。还没开始读一个字,我就先翻页,感觉篇幅很长。读完以后,除了感觉新奇,好像也没有更多想法了。当然,我从来也不奢求自己有什么想法。
《海浪》这本书是我在手机上读的,所以不可能先翻页,或是直接看看书本的厚度。这或许是纸质书比电子书能提供的更多体验,也或许是两种阅读方式各自的优点,厚重或是轻便。我只是感觉自己在进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位置迷了路,或许是在意识流中溺水,抑或是在毒氛笼罩的丛林中原地打转。
文中的伯纳德说,“我们通过辞藻互相融入了对方。我们的边界模糊不清。我们组成了一个虚幻飘渺的王国。”
小说中有六股平行的意识流,不得不说,他们都很啰嗦,说着说着就说出一部长篇小说。阅读的过程隐隐是一种奇异的梦,我的意识仿佛在字句间飘动,像是被目光栓住。这六个叙述,让我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六面体中,每个面都有一张嘴,形态不一。这些嘴交替着说话,音素构成六条河流,长长的,把我蔓延到另一头。
行文中充斥着比喻,如同六个罹患通感病的人,向你展示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说着说着就飞了起来,身体和内容都是,不知什么时候,你发现你也跟着飞了起来。
等我的心安静下来,我就安顿好自己的翅膀。
一种想法从我的窗口闯入,导致窗户四分五裂,是的,我的想法正是“分裂”。
这样的六个叙述者到像是作者分裂出的六个人格,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语言中渗透出作者自己,就在这些类似于走神的表达之中。我想说出自己一直以来感觉不甚明晰的词语,“潜意识”。
当然,这样说的话,其实每篇小说,或者文章,或者仅仅是字,再分裂为笔画,都有作者的一部分溶解其中。或者我发表这一通胡言乱语时,也会溶解于文字之中。
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位人格分裂画家办画展的事。她有二十个分裂的人格,每种人格输出的画作风格不同,她把这些画分类收集,最终成就这样奇特的画展。在我的脑海中,这段视频和这本书联系了起来,虽然并不算有机。
小说的语言更像是散文诗,幽美而自然。文章最后的一句话,“海浪拍岸声声碎。”读到这里,我意识到已经读到海浪的尽头。画面是夜景,海浪的银边沾上不同的月亮,酝酿着时间。
叙述走到尽头,寂静正在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