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可以学学
心学非王阳明独创,最早可见于孟子的学说。从这一点来看,阳明心学在根上是儒家的,故而又被成为新儒学。
阳明心学也吸收了禅宗的思想。佛经自汉朝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发现佛经语言中没有对应的中文,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中缺失了这一项。经过几代知识分子的消化和吸收,到了唐朝,佛经中国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就是禅宗的出现。禅宗是中国在佛学上的独创。《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佛经,充满智慧。
佛家有四大宗旨:外教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学是无神论,讲究一个悟,佛是了悟的众生,众生是没悟的佛。在为的认识上,儒家主张无所为而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佛家主张无心而为。佛家学说是直指人心,这种以心为核心的理念超越了儒家的出世和入世观,更能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到了宋明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导。两种学说是完全对立的。在理的认识人,朱熹继承了儒家的学说,也就是大学中的三大宗旨和八大纲领:大学者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理的获得要靠格尽天下之物方能获得,格物之后,求得理之后,方能去实践,最终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陆王心学则从根本上反对朱熹的观点。陆九渊认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无心。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天下之物是格不尽的,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不是分离的。当人心产生对外界的认识时便是获得理的过程。比如孝悌之道,不是要先知道了孝悌的道理,然后再去尽孝悌之道。而是从内心深处(良知)认为人要尽孝悌之道,在这种良知的指引下去实实在在地尽孝悌之道。这便是心即理。
阳明心学的三大构成: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以心即理为基础的,致良知就是要听到良知的呼唤。因为理在每个人心中,那天下之理岂不是变化多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阳明便提出致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是在良知呼唤下的理,那就是正确的理。知行合一同样脱胎于心即理。不同于朱熹的观点,理要先通过格物去获得,然后再去实践,这其实就是将知和行所分离。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也就是说,知和行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按照梁启超的观点,三者一脉相承,都贯穿着阳明心学的核心,心即理。
儒佛道三家思想在阳明手中第一次实现了合流,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成就。王阳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实现儒家三不朽的大人物。立德,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可谓大德。立功,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乱。立言,阳明心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中国近代的名人几乎都受阳明心学的影响。
可以说,阳明心学是解决当下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的最好方式。知行合一被很多人奉为人生信条,被很多公司企业奉为价值观,但是又有多少人看过《传习录》呢?大多数人不过是在用不知行合一的方式来印证知行合一的正确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而不为非知也,为而不知非为也。韩寒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没有实践过的道理不能算懂得,如果真的知行合一地懂得了道理,不用很多,就可以过好这一生。我想,这就是阳明心学对时下中国年轻人的最大意义。
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惯性也体现在人的价值观上。急功近利已经刹不住车了,这个时代需要一剂精神猛药,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阳明心学,可以学学。
注:以上内容参考复旦大学哲学王子(校长特批上课抽烟)的哲学课《王德峰讲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