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支持十万大军作战,真实补给压力有多大?
关于此类问题,史上不乏研究者,但还真没有研究透彻的。原因是历代研究者,或懂民政但不懂军事,或懂军事而不懂民政,或者是都不懂的腐儒。
我们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核算,而且将作战时间设定为后勤保障要求最低的春秋时节。
临阵补给
临阵补及是随军的,由统帅统一调度,也就是常见的后军职责,文学中就是“断其后军粮草淄重”的淄重。
卫青有原话:一匹马要三匹马供应。因此,十万大军,真正的战斗兵力其实只有两万五千人,其余是保障兵力。
我们从历史文献可知,一支出征大军如被围困,正常粮草可自给两月。三匹驼马能载六百斤,可供4人/骑两月,则每人/骑每天消耗2.5斤。虽然这是两月的常备,但随大军必须同行。十万大军,则是600×2.5万=1500万斤。
中转补给
中转运输兵力,恰与作战总兵力相同,只是换作了“一匹马保护三匹马”,而其自身消耗,古制为战兵六成,故其总运量为:1500万斤×1.6=2400万斤。
基地补给
古时作战,都会建立前进基地。前进基地守军及补给为常规制,且不计算。基地贮备常规以供半年所需――高于此量则属“太仓”范畴,因其为国家常备,不属一战备粮,故也不考虑,只考虑战兵行动后勤之需,则是:2400万斤×3=7200万斤。
而在战争之时,以汉为例,是从长安一云中(代郡)一前线,故有两支中转力量存在。因此,有二十万人马在运转!
由此可算出一支十万人作战的全部后勤运转:
人马:三十万;
物资量:1500万斤+2400万斤x2+7200万斤=11100万斤。
国家承载能力简析
汉代军粮,以麦、豆为主,亩产麦平均在250斤/亩,豆约150斤/亩,武帝时为作战实行十税一制,则贮备十万大军一月战需的即时消耗,要11100×10÷400÷2=138.75万亩一年的产量!
而且,要养出三十万匹战马!
请注意:麦与豆为黄河流域及以北产物,而且各封食邑是不纳粮的!因此,138.75万亩今天看来容易,但在汉代绝非易事!
而且上面只算了粮草与人马需求,而兵器、甲仗、征衣供计未做计算――运力算过了。
因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兵锋最盛时,也只能派出十三万军出击――卫青率五万,霍去病率五万,李息率三万。而且每隔十年才能出击一次,但四十年也将汉朝打得国疲民贫。
也提醒大家品味诸葛亮对古代战争的贡献:木牛流马,也就是独轮车,其极大减轻了驼马的养殖与使用消耗!
霍去病的“因粮于敌”思想的价值:攻下敌兵,取粮自补。汉武帝为何会如此锤爱霍去病,使其与卫青同级,也可理解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