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读书

吃货修炼手册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55人  易萧萧


"民以食为天”。从人类诞生开始,生活中就离不开食物的身影。以中国广阔的占地,食物种类更是数不胜数。身为吃货,生在中国天然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食物。不过要想成为一个资深吃货,必须得敢吃、会吃、多吃。

在清朝年间,就有吃货将自己吃过的菜肴整理成册,这就是《随园食单》,而这个吃货就是写过《子不语》的袁枚。

袁枚其人,是个典型的世家公子。袁枚的高祖袁槐眉,曾在明代崇祯朝出仕,官至侍御史。曾祖袁茂英官至布政使,父亲袁滨擅刑学之名。袁枚祖上虽然阔过,不过到了他这代,家族已经式微,并不能给他的官运带来助力。做官做了七年还是个七品知县,于是他在33岁时借着父丧辞官购置了随园,遂有《随园食单》。

袁枚好吃,但把孔子的“君子远庖厨”奉为圭臬。尽管他不下厨,对于食物的做法却是如数家珍。哪里有好吃的,要么记下菜谱,要么让自家厨师去别人府上进修学习。

作为不会做饭的资深吃货,袁枚深谙好厨师的重要性,对自家厨师都是礼遇有加。他家大厨王小余无论被别人出多少钱聘请,都不为所动。有人问王小余为什么,王小余说,只有袁大官人才是饮食界的“泰斗”,他知味,识人。不仅懂得美食,而且懂得我,我俩就是美食界的高山流水。袁枚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使王小余成为我国古代唯一死后有传的名厨。

袁枚不仅为王小余著书立说,对他家的历任厨子都未有亏待。在王小余前后还有两位厨师,一是招姐,一是杨二。袁枚以西晋太康时的善烹饪者李络秀比喻招姐,后来又把这样一位难得的厨娘赐婚给了自己学生刘霞。在杨二去世之时,袁枚写了《庖人杨二事余有年忽然化去不能无诗》,悼念这位伺候自己口腹多年的高厨。

除了需要好厨师,袁枚对食物的吃法和礼仪也是讲究多多,有十四戒和二十四须知。摘录十四戒如下:

戒外加油;戒同锅熟;戒耳餐 ;戒目食;戒穿凿;戒停顿;戒暴珍;戒纵酒;戒火锅 ;戒强让;戒走油;戒落套;戒混浊;戒苟且 

无独有偶,122年后也有一位爱吃好吃的吃货——汪曾祺。许是同类相吸,汪曾祺对《随园食单》推崇备至。曾言道,食谱中写得最好的,我以为还得数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这家伙确实很会吃,而且能说出个道道。

如果说袁枚讲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汪曾祺限于当时的条件,他所吃更多是家常菜或是普通饭店。于吃,读汪曾祺的文章令人倍感亲切,像是听隔壁老大爷讲讲家常菜的小诀窍。

汪曾祺认为很多菜都是馋人瞎捉摸出来的,很有鲁迅“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的风范。粗菜细做则是他制家常菜不二法门。

虽说汪曾祺可获取的食材未必能多于袁枚,但汪曾祺优点在于敢吃,他有句调侃自己的话:“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其敢吃的食材之广,可见一斑。

汪曾祺聊吃,不仅限于记录食谱。从食物的种类,到食物烹、炒、炸、煮的各类做法,再基于其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一番食谱来源、民间传说以及自身经历,愣是把一篇篇食谱介绍的趣味横生。

比如讲萝卜,说江青一辈子只说过一句正确的话:“小萝卜去皮,真是煞风景!”。再比如讲豆腐,就说毛泽东讲过:“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讲到海鲜,追溯到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大概和明朝人的纵欲有关系,说到手抓羊肉,这个老顽童还调侃说,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比起现在许多只会用好吃、超好吃来形容的美食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对于吃货,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温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读书写诗一般无二。

袁枚的日记多寥寥几笔,但几乎每天都会提到吃饭。赠人礼物也离不开食物,袁枚曾派人到仪征购萧美人点心八种,三千件,船运南京,运送途中遇上大风,整整受阻三天才到。所幸点心并未受损,袁枚以一千件赠江苏巡抚奇丰额,奇丰额还以诗相赠。

朋友多知道袁枚嗜吃,送他礼物也多是食物。如“早张碧川、王南屏来船……张碧川送萧美人点心十篓”以及初四日“富春楼小旦,闻在嘉兴,记问胡黄海。萧美人点心,托碧川寄回随园”。

对于汪曾祺来说,食物还是一种文化。他在散文中提到,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作家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就像是食物,千百年前书本所呈现的珍馐美味永远比不上今天触手可及的家常饭菜。

想成为吃货,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对食物的兴趣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的兴趣呢。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一箪食,一瓢饮,就是生活本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