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自己一把

情绪,你到底是虾米啊?+53你的耳朵+W13

2017-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你的耳朵

一说到情绪,我总觉得它是个贬义词,容易跟“闹情绪”、“发脾气”联系到一起。度娘说,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我给自己贴的一个很显著的标签就是“bad temper”。从小就记得我爷爷奶奶吵,我爸爸妈妈也吵,难道我的坏脾气是遗传?不对,这事不能赖他们。每每我小孩发脾气,他们都说,像他妈。我除了笑笑,内心一万头神兽奔腾而过,像你妹啊像!可是冷静下来,我知道肯定是我的一些行为举止被小家伙模仿了,还有就是我们大人面对孩子发脾气的应对方式错了…为了在我孩子身上掰回一局,也给自己洗白白的可能,我得先去学习一下,情绪,你到底是虾米?

“萌芽研究所”最近有个讲座,第一节课就叫做:“教孩子管好"情绪小火山””。

一、情绪从何而来,宝宝为什么容易“一言不合就发hou”

当孩子渐渐长大,你会发现,昔日窝在你怀里的那个乖宝贝开始耍小性子了,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摔东西等。育儿届俗称T2或者H3,这是因为,宝宝进入2-3岁,开始逐渐形成他们的自我意识。

可是,自我意识和情绪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得从人的大脑结构开始说起了。

人脑里有两颗“杏仁核”,这两个小东西呢,负责识别外界危险,反应速度较快,千万不能小看它们,杏仁核从孩子出生就足够成熟。可以说,人类也正是依赖这两颗小东西,进化到了现在。那为什么相对于孩子,成人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呢?那是因为,大脑还有一个区域叫做“前额叶”,它主要负责帮你做计划、决策、分析问题等;而前额叶的发育则是从孩子2岁左右开始。所以,前额叶从起跑线上就“略逊一筹”。

二、父母如何看待宝宝“闹情绪”

我先说说之前我的几种处理情况:

①以理服人,叨叨叨,试图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服他;

②耐心被磨灭,“怒怒”小人登场(重点推荐《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我会大声吼叫,打宝宝手或者屁屁,试图以暴制暴;

③等他平静下来,抱抱孩子,事件回放,重新梳理。

之前我有些时候就是第2种情况,事后又陷入自责,特讨厌自己的这种行为,下决心再也不打不骂孩子,几次下来,我知道我有问题,我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怎么有能力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呢?圈妈一直高速我们,“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

我们父母首先不能对孩子的“坏”情绪贴上消极、不好的标签,甚至对这些情绪采用避而不及或者刻意回避的态度,更不能因此给孩子贴上“脾气差”的标签;我们应该诚实的描述孩子的感觉,比如“打针是疼的。”,“药是会有些苦的。”等等,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闹情绪背后的原因;再者,愤怒和恐惧常常相伴而行,这背后是孩子对爱的渴望。如果孩子还太小,我们可以帮孩子说出感受,唤醒他的前额叶,帮助他恢复理性思考,从而平复情绪。

萌芽介绍了一个好办法,通过描述身体信号和情绪的关系,让孩子自己对情绪有所了解。比如,生气的时候,眉头会皱,小拳头会紧握等,这个需要你观察你的宝宝,并且描述给他听,并且我们应该记住,只描述状态而不评判情绪。

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绘本,哈哈。关于情绪教养的绘本,印象最最深刻的就是《菲菲生气了》,通过乐妈的讲解,以及后来阿甲老师的讲解,你都会细细观察到绘本主人公菲菲的情绪和各类细节(如画面颜色,人物动作等)之间的关联,而这些,你都可以在讲绘本的时候描述给孩子听。

三、如何“训练”孩子,才能让他们在社交中更理智呢?

这里萌芽主要介绍了“社交前提问题”以及“社交后回顾问题”的方式。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孩子社交活动之前,你可以通过提问题,比如“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需要得到他的同意哦”,如果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知行合一,ok,请肯定你的孩子;倘若小孩子没能做到,也不用急着批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角色呼唤,扮演一下刚刚的事情,用你的正确示范,去“训练”他的前额叶。我感觉这是正面管教和游戏力互相交错育儿的典范呢。(这两本书得永远温习,有木有!)

讲座中的很多内容我早有接触,我也有按照这些方式去做,可为什么效果还是不佳。想来想去,问题还是出在“和善而坚定”这个环节。有时候为了贪图一时的“发泄”,我就忘记来这一重要原则,it sucks!但是,为了更科学的教养,坚持!(今天上海幼生小,看朋友圈转的帖子,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