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再说王家(王献之),
之前讲过这里的王家指东晋王导王敦一家,琅琊王氏(琅琊今山东临沂),王导东晋开朝宰相,王敦大将军,差点造反取晋自治的人。王羲之就是这两位的侄子,王献之又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官至右将军(这里必须说一下啊,是右将军,三品官,金印紫绶,也有书说是右军将军,比如正在看的吕思勉大师的中古史就将其写为右军将军,但可能是不对的,右军将军四品官,银印青绶。但王羲之担任这个官职之前就是三品官了,难道降职了?没记载被贬啊。),王献之官至中书令(相当今天的国务院总理,至少也是副总理级别),简文帝女婿。王献之在今天一直被大家忽略,至少远不及其父王羲之名气大,今天就说说王献之。
那就从他是简文帝女婿说起。说起这门亲事呢还是公主倒追。
为啥倒追呢?我觉得有四点。
一,人漂亮,又会打扮,举止有礼,是个大帅哥。器宇轩昂,有乃父风范。还特别爱打扮,即使在家待着没事,也要衣着整齐,半点马虎不得,“风流为一时之冠”。当然不能这么肤浅的评价大家,人家其实漂亮还指的是品德,“高迈而有风致”。年纪轻轻就有很大的名气,如谢安在看过王家兄弟三人后点评说,“小的优”,“ 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可见言谈举止,着装礼仪是多么重要,但重要性可不在于装着的品牌和价格啊。
二,书法才学了得,生前已经名声大震,少年天才,书法,绘画,诗词无一不通,无一不精,尤其他的书法,被后世常称为“书法天下第一”,只因唐太宗不喜欢他的书法而喜欢其父王羲之的,所以后世就只能跟风把王羲之奉为书圣了。但是他的书法成就绝对是纵贯古今的,即使是临摹的《中秋帖》,都被乾隆皇帝收为《三希贴》,国宝之,可见一斑。
三,就是家事好,琅琊王氏,右将军之子,还有比这显赫的吗?观东晋之政治,皇权依仗重臣,没有东晋的几大家族,可以说就不可能有东晋的延续。所以从政治婚姻角度讲,也是必要的,门当户对的。
四,有个性,因为不想抛弃表姐郗道茂,而屈从与新安公主司马道福(这有个点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重道教,好谈玄。所以多有男子名字以之结尾,女子以道取名字的,暗示别人自己是道教徒。),就自虐,把自己腿用艾草烧伤,表示抗拒, 但是这新安公主吧,还就喜欢他这个性,越抗拒越喜欢,都是有个性的主儿。这绝对有其父“东床坦腹”的遗风。话说当时太傅郗鉴到丞相王导家求婿,王丞相说您自己到东厢房选吧,公子们都在那了。然后郗鉴就去了,公子们见高官来选女婿不免矜持不自在,没入郗鉴法眼,然后有人报告,说还有一个公子坦腹卧于东床,气度闲逸,这太傅随后去瞧,结果看一眼就说“就他了。” 就这样,王羲之把郗鉴唯一的宝贝女儿郗夫人郗璇娶到手了,后来这王羲之居然一改官二代纨绔形象,和郗夫人恩爱有加,白头偕老。郗夫人和王羲之一样是女书法家卫夫人的学生,而且郗夫人书法据说也是漂亮的很。扯远了,但是这也讲清了这个王献之表姐郗道茂的背景,她是郗鉴的孙女,郗夫人的外甥女,也才是王献之的表姐。俩人从小青梅竹马,互相宝贝至极,有一女早夭。后来王被新安公主看上了,最终逼其离婚,而做了东晋驸马。可怜这小表姐,郁郁而终,至死未嫁。这就是为啥王献之临死书《奉对贴》,道家讲究临死要忏悔,说说自己生前的过错,王献之云,别的没什么过错,就是对不起表姐,“…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气绝耳。”就是哭的不行不行的了,死了算了。到死都是“我只要表姐”(评剧《花为媒》词)。可见这婚姻啊,爱情第一还是要标榜的。
另外王献之好学勤奋,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练好书法能向父亲看齐,居然练字用尽了自家后院十八口大缸的墨水。还有一次他在练字,王羲之站在后面看望,他竟专心致志一概不知,然后王羲之突然抽他的笔,居然没有抽动。然后王羲之说“这小子以后得有出息了。”关于其练字刻苦的段子还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是富贵家境好也要勤奋刻苦,学得真本事,二是贫苦家境不好的,也不能光埋怨家庭出身,更应该向王献之这样的人学习,加倍刻苦努力才是。
他还有两个典故,大概一个就是他小时候去看球赛,指指点点说那一边要赢。然后有旁人笑话他,“你小孩子懂什么,从管子里窥探豹子,只看一点就知道输赢?”王献之不屑他们,说不予小人交往,拂袖而去。后有管中窥豹的成语。
另一个典故是兄弟情深。王献之死后,其兄王徽之闻询,到灵前恸哭,为献之抚琴,琴弦怎么也调不好,摔断了琴,“兄弟啊兄弟,人和琴都没了”,痛苦欲绝,一月后也去世了。让后人唏嘘不已,这才是兄弟情深。
王献之也确实让人感叹英年早逝。享年43岁。后其女王神爱做了晋安帝的皇后,王献之被追封了一堆头衔。不但不辱琅琊王氏,而且光耀门楣是肯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