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粉”夫妻店
![](https://img.haomeiwen.com/i16394184/a9337ce4461f73bb.jpg)
近日常常光顾校门口一家叫做“农家土豆粉”的小店,是一家“夫妻店”,几平米的小店,被隔成操作室和待客室,操作室小得几乎转不过身,小吃种类却琳琅满目。小店之所以能吸引顾客,一来是菜品口味可圈可点,二来也是因为周边的饭店比较少。据我观察,这小店儿吸引的多半是如我这样的成年人。(学生是不来这里吃的,他们更青睐于隔壁的沙拉炸鸡等网红食品)
晌午时分正点儿我是不敢光顾小店的,因为那时逼仄的小店就会人满为患。彼时说夫妻俩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也不为过,但是两人乐此不疲。
听口音,夫妇俩是林县人,四十左右。男子面目清瘦,身材匀称,客客气气的样子。但眉目间透着林县人的那种精明。不得不感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总有这样一些人,单从五官讲,是不难看的,但就是经不住品咂,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大概就是一种叫做“气质”的东西吧!他的妻子看上去要更年轻一些,五官也端正,化妆足够努力,仿佛要把浑身的力气都用在那张脸上,有时会一不小心用过了劲儿,到处便残留着涂抹的痕迹,看到了,有一种想给她抹掉重来的冲动;穿着品质不高,但还算时尚,举手投足也蛮有活力。顾客去了,两口子一般都不大热情,还是各忙各的,在操作室认真准备。仿佛来的不是客,而是家人。顾客看到人家不理,便讪讪找地方坐下,主动报饭名儿,自己上演着“宾至如归”。即使这样,饭点的时候顾客也络绎不绝,大抵就是因为这些类似于土豆粉的小吃量足并且家常可口吧!
一天中午,错过高峰期的我悠哉悠哉地去吃个土豆粉,正好闲着,老板便和我唠起磕来。平素少言寡语的老板话匣子一打开,就如同开了闸门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从老板嘴里得知他们有一个儿子,现在读初三。由于夫妻俩长年在外做生意,只能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学费每年3万元。
我们的社会就是有这样一大批外出打工人员。为了生存,他们终年在外奔波,孩子被迫留守。收入多一些的家庭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还好,收入少的只好将孩子留给上一代人,甚至处于“放养”状态。
老板还告诉我,为了多赚些钱,他和妻子都打着两份工。他早晨三四点就起来开车送菜,送完菜回来就准备饭店的食材,然后就是一天的忙碌,晚上回到家就是深夜,每天只能休息四个小时。夫妻俩这样三份工打下来,一个月也就收入两万元。孩子放在老家的私立学校,是根本顾不上管的。
老板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聊着,言语间透着些许无奈。我问他累吗?他说,也不算累。说话间,眼里闪过一道光芒,我看到,那是希望的光芒。毕竟,通过辛勤打拼,小店越来越红火,日子越来越好!
地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便看到了路。生活不易,“土豆粉”,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