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理想之道》
2023-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han满天星
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和他们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孔子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践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
孔子认为,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一个知识分子一定是知道礼仪、廉耻,行为有所约束的人这样的人。子贡问老师,怎样做才叫做一个士呢?孔子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是行为有所制约,有内心坚决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低一点的标准“宗庙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孝悌之义,在宗族里面大家认为你是一个孝子,而在乡党邻里之间大家称你为兄弟,你能够对所有人都是亲和的,能够把你的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一种爱的力量去整合周边,不辱祖先。再低一点的标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仰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说自己能够实践自己的诺言。
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走到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都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让我们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脚踏实地实践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