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两本书1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018-04-01  本文已影响21人  萧闲alx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毫无疑问,毛姆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应该算是英国自狄更斯后最受欢迎的作家了,而过于畅销恐怕也是很多人不将他视为文学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一个的出色的读者。用“出色”来形容读者似乎有点怪,但毛姆绝对担得起这样的评价。他不但拥有庞大到近乎可怕的阅读量,还具备阅读各种原文原著的能力---用法语读莫泊桑和福楼拜,用俄语读契科夫和托尔斯泰,用西班牙语读塞万提斯,用意大利语读但丁,用德语读歌德,用英语读勃朗特姐妹。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收录了读者毛姆的一系列阅读心得,既有关于阅读的认识,也有对文学大师及其作品的评价。坦白说,当我看到毛姆对于阅读的看法时有种“只恨古人吾不见”的遗憾,他的那些观点和我是那样的契合,甚至和我在读书会阐述过的观点近乎一致,真是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该是享受。当然,为了应对考试或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这类书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

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

所以我请求你,如果你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是因为我的推荐才读这些书的,那么我建议你合上这些书;如果你不享受着去阅读的话,它们只会对你毫无益处。

而在论及各位前辈大师的时候,他却显得十分毒舌。其实倒不是毛姆的为人太过八卦,而是他坚定得认为: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才希望了解那些优秀作家的生平---他们个人经历中的东西。

当然,毛姆并没有简单的认为“文如其人”,恰恰相反,某些大师的性格和形象会在作品中反向体现出来。比如司汤达:

司汤达的第二个目标是成为伟大的情人,然而在这方面,老天爷并没有给他很好的条件。他身材矮胖,其貌不扬,上身肥圆,双腿短粗,大脑袋,一头黑发;他的嘴唇不厚,鼻子却肥大而突出......

《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他一直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那种男人。

而“他的这些作品整整贯穿了一个时代的生活,而他在作品中所展示的领域则如他的祖国一样广阔”的巴尔扎克,却是个极端自私而无德,同时缺乏诚实与坦率的人。

坦白说,看了毛姆的这些描述会有些偶像破灭的感觉,而最让我跌破眼镜的,估计还是要数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在我印象中,能写出那样深邃作品的陀翁,一定是个历经无数苦难对人世洞悉无比的睿智老人。然而,毛姆告诉我,你想多了。

他一直难以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这个习惯,即使因为挥霍无度而陷入绝境,也不懂得自我克制,他的性情亦反复无常。

他仍然在赌,每当赌输了,他一直沉浸在后悔中,认为自己无可救药,竟然输光了妻子和孩子急需的钱。然而,只要身上还有几个法郎,他便忍不住回到赌场去。

总之,他的所有小说都在竭力为自己开脱,它们表明,最可怖的邪恶与最高尚的感情可能同时存在。

正所谓“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因为作品对作者产生那些幻想可能是非常不靠谱的。毛姆虽然一再强调他们作品的伟大,但也毫不留情的将他们的“为人”打落尘埃。所以啊,少年们,书呢,看看就好,千万别想太多了。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因为《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上市,吴晓波再次成为了出版界的焦点。《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再加上这本新作,吴晓波可谓是完完整录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专注于“企业史”的财经作家,也算是圆满了。在潜心于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他对于中国历代经济的变革也是颇为留心,于是便有了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这本书开始于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止于2013年,绝对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为了防止自己被无数的史料给困住,也为了防止读者了被沿途的风景给看花了眼,吴晓波在全书一开头就给出了自己的两个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工具:

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要想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在吴晓波的视野中,儒家在经济改革中往往显得非常无能,无论是质问桑弘羊的众儒生,还是质问王安石的司马光,他们根本没办法解决国家的经济问题。

儒家在经济治理上只有“三斧头”:一是“以农为本”,二是“轻徭薄赋”、三是“克已仁义。

历史一直在向前发展,可儒家的经济思想从未突破过这个圈圈,也不允许别人突破。

而在梳理经济变革的过程中,吴晓波还看到了非常残酷的两点现实:

许多伟大的独裁者都是理想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们有坚定的治国理念,并深信可以造福于他的人民。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伤害或牺牲亲人,甚至他们自己。在技术上,他们往往以人民的名义行事,通过裹挟基层民众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和既有财富集团进行攻击,以达到利益重构和集权的终极目的。

他们为官清正,工作操劳,办事雷厉风行,行政效率极高,而且不将私利掺杂于国事。他们力主国家主义,不惜以牺牲民间工商自由为代价,换得中央集权制度的回复和稳定。他们提出的行政口号往往是“均贫富”,可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将民间的富人和穷人一起剥夺。以经济史角度来观察,这些“理财大师”往往是中国式的“治乱循环”的转折点。

在观察现实经济的时候,吴晓波提出了中国经济最不可思议的三个部分,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土地国有化以及政府对民间金融业的全面压制。

而在展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时,吴晓波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四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政府与民间缺乏契约意识、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意识、企业家阶层缺乏阶层意识。

中国经济未来将走向何方,能否克服这些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