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用户体验—梁宁·产品思维30讲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与人建立关系。比如,找结婚对象、合伙人、志同道合的朋友等,这些都是要与人建立非常重要的长期关系。
而改变一个人很难,甚至对大多数人成年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再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尤其关键的。
一般,我们看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是混杂的、混沌的。
而且,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这会导致强烈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
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遮蔽。
那么,如何去观察和判断一个人呢?
通过梁宁老师分享的结婚教练的故事,一起来学习用产品经理体验产品的套路去观察一个人,也即用产品经理视角来看人。
从外到内的五层法——产品经理看产品的专业化方法,你值得拥有。
第一层:感知层
产品经理看一个产品,首先看到的是它的设计美不美、质感好不好。类似,我们看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这个人的身材、相貌、穿着、口音等。
这些都是非常表面化的东西,我们内心一定要知道其中有些是天生的,而有些是角色化的产物。比如,你存款有多少钱?你有房、有车吗?这些都是很简单的。
如果用产品经理的专业术语,这只能叫抓表面数据,这种用户研究行为是非常低级的。
如果产品经理只能抓表面数据,肯定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第二层:角色/框架
一款产品的出现,必将承载着被赋予的角色。人也是,我们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比如,我们在和一个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者一个公务员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能明显看到对方身上这些角色的痕迹。又比如,我们在办公室和公司的同事交往,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论的内容,我们知道的东西,都会被我们的角色所控制。
其实,我们在日常中与人的接触多半是基于表面的感知和基于角色的接触,其实这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因为大家都是基于角色在做对接。比如我们在接受各种服务时,为你提供服务的那些人,他们都是基于其对应角色设定好的沟通方式和交付内容,与我们进行交互。
所以,被牢牢地束缚在设定的角色中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深入了解一个人,更没有办法与之建立深层的关系。
什么是深层的关系?
从第三层开始就是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资源/结构
到了资源结构层,我们很多人就已经不会观察,更不会判断了。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其实有很多时间,我们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毕业刚工作时,我们都是小职员。而且我们很多人都会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我们都曾处在如此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我们都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而资源会推动我们去往这些不同的地方。
一个人的资源可能会包括财富、人脉、精神等,每个人的也都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深层下,就是一个人真正的内核;而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
第四层:能力圈
一个人的能力圈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第五层:内核层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即是一个人的生存底线和情绪边界。
人为了存在感,会在左冲右突里扩充了能力圈。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就像很多女性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因为扩充能力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动物为了生存去撕杀,其实它挨打也是极其痛苦的。
以上就是梁宁老师分享的五个层次,层层深入去观察和判断一个人,相信你会找到你的一生的合作伙伴。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相信你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圈,然后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应用总结
1.对于浅层关系,第一层的感知层就够了。
就像你只是打算购买一个产品,那你只要看到最表层就够了。如果你只是想谈个恋爱,并不打算和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去深入勾连,那你看到最表层也就够了。
2.如果你只是做用户,想短期关系、捡现成的,那你看到一个人的感知层和角色层就够了。
3.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这个才是更关键的。
4.如果你是要结婚,你要投资一个人,或者你要选择和某个人成为长期的合伙人。
那这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他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