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临证巧用“温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肠胃病、妇女病及肿瘤等属痰浊证者,屡屡取得疗效。
温胆汤始见于唐·孙思邈的《千金方·胆腑》,其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成方便读》曰:“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
明确指出胆病生痰的原因。胆虚实指胆郁,失于疏泄,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聚而生痰。
全方以辛温为主,其“温”的含义有三个:
一、是旺盛激发胆的功能。
正如方药中《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所说:“温胆即指胆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现之功能减退,作用失职时,使之得到旺盛或激发,从而恢复正常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胆为中清之腑,内储精汁,决断出焉,主生发疏泄。
二、是顺其胆性。
正如秦伯未所说:“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温字意义完全不同。”(《谦斋医学讲稿》)此处“温”字取其温通、温顺畅达之义。
三、是能系胆之温气。
如《医方集解》之“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
原方温热药用半夏、陈皮、生姜、甘草4味合十两,寒凉药竹茹、枳壳两味合四两。
从宋代陈无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少了生姜用量二两,增入云苓一两半,后人又入大枣1-2枚,组成温胆汤(竹茹6-9g,枳壳6g,法夏9g,云苓 15g,陈皮9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10 枚。
后世医家对温胆汤多有加减化裁。
全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清热而不寒,辛温而不热,化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
其药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而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化痰,清静胆腑;
由原方的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证。
临床应用温胆汤需抓住口黏、胸满、纳呆、心悸、苔腻、脉滑的辨证要点。
沈老师强调:“但见苔腻一证便是,其余不必悉具。”
温胆汤以竹茹为君药,清化痰热。化痰必须行气,气行痰自化,故用枳壳。
脾为生痰之源,云苓健脾,陈皮和胃,亦为主药。
至于方中的半夏之燥,甘草之甜,生姜之温,大枣之腻均于痰浊,特别是对痰热不利,故均不用。
故沈教授将温胆汤方改变为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
临证时在原方基础上变化如下:
1.热痰加炒葶苈子10g,黄芩10g,胆星10g。
2.寒痰加白芥子 10g,桂枝10g。
3.顽痰加生龙牡各30g,海蛤壳30g。
4.癫痫加钩藤15g,菖蒲10g,郁金10g,海参肠30g。
5.精神分裂症加大黄10g,青礞石30g。
6.神经官能症加菖蒲10g,郁金10g。
7.更年期综合症加生苡仁15g,泽兰10g,蛇床子10g,生龙牡各30g。
8.甲亢加海藻15g,山慈菇10g,夏枯草30g,海蛤壳30g。
9.低热加银柴胡10g,青蒿(后下)10g,车前草30g。
10.眩晕加菊花10g,川芎10g,蝉衣5g,阿胶珠10g。
11.胃肠症加木香10g,内金30g,焦三仙30g,莱菔子10g。
12.尿毒症加白花蛇舌草30g,泽兰10g,泽泻10g,益母草10g,丹参30g。
13.高血压加钩藤(后下)15g,川芎10g,海藻10g,莱菔子10g,菊花10g,珍珠母30g。
14.冠心病加野菊花 10g,葛根 10g,苏木 10g,赤芍10g,丹参30g。
临证病案:
刘某,男,52岁,主诉:心前区时有闷痛一年余,经阜外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曾服用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疼痛缓解。近来因搬家劳累心绞痛发作频繁,服上药不能缓解,伴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放射至后背部,头重眩晕,口黏痰多,纳差,眠可,二便尚调,舌质红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滑。
查体:形体肥胖,血压140/90mmHg,心电图示:V4-V6 ST-T改变。诊断: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辨证: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证。
治则:祛痰活血,行气止痛。
方药:温胆汤合栝楼薤白白酒汤:
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菖蒲10g,郁金10g,栝楼 30g,薤白 10g,川芎10g,丹参30g,生苡仁10g,车前草30g。上方连服14剂,诸症俱平。
按语: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一般多用活血化瘀止痛之法,然本例患者素体肥胖,痰多口黏纳呆苔腻,一派痰湿之象,故用温胆汤寒热并用,辛苦兼施,共祛痰浊。而不用甘草、生姜、大枣恐滋腻碍胃,以防恋湿。
痰瘀往往互结,本例心悸、气短、舌质红有瘀斑,故少佐川芎、丹参以活血化瘀。
全栝楼、薤白清热化痰,宽胸理气,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闭阻证之要药。
石菖蒲、郁金理气豁痰开胃,生苡仁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车前草分利小便,给痰邪以出路。
全方共奏祛痰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该组方严谨,味少力专,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