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2020-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Sissi_D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只狗放到笼子里边,里面的控制地板是铁做的,可以通电,中间有个栅栏,狗放在一侧。这个时候,塞利格曼给地板通电,狗就需要越过栅栏跳到另一侧去。
这只小狗很矮,只有50厘米,而栅栏的高度为一米。当给地板通电时,逃生的本能促使小狗需要使劲全力越过栅栏逃到对侧去。
后来,这只小狗就学会一件事,只要一通电,就立刻跃过去,这样就可以逃避电击。
接下来,塞利格曼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把栅栏提高到三四米,一个狗根本没有办法去越过的高度。通电之后,小狗并不知道它跳不过去,因此它就拼命地去跳,后来发现它怎么样都跳不过去。只有外在断了电,电才会消失。
由于小狗已经知道自己跳不过去,这时再给它电击它也不跳了。它会做一个动作——抱着头蹲在一墙角,呜呜地叫,就好像这个呜咽会让它舒服点一样。再怎么给它电击它都不跳了。
它努力过了,努力了很久也越不过去。从而内心就认为: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到。
这个时候,研究者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把栅栏降回到一米——那个它曾经能够跳过去的高度。
塞利格曼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原来它曾经能够跳过去的高度,这时你再给它电击,它也不跳了,为什么?
这种行为就称为习得性无助。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一样。如果大人给他安排的任务过多或者是制定的目标太高,孩子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进而会产生害怕:我不会,我不行,我做不到。当这种无助害怕的感觉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孩子就会不自信、厌学。
因此,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去制定目标,每次的目标制定略高于现有水平的目标,孩子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内在的鼓励,也是积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动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49607/bf6bf458bc5145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