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简友广场

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宠溺

2020-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胜利心理港湾

心理学中经常会提到无条件接纳这个词,有些家长不禁会问:“无条件接纳,就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如果是这样那不成了溺爱、宠溺孩子吗?”其实,这是对无条件接纳的误解,无条件接纳是我们全然信任孩子拥有了解和解决自己困扰的极大潜能,他们能够朝向自我引导的方向成长。

上周我朋友跟我分享了她朋友的故事,她朋友的孩子在当地读高中二年级,一周里总有1-2天不去上学。而且在选择学文还是学理这个问题上纠结了一年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于是妈妈愤怒的表示:“无条件的接纳就是由着孩子,她不想上学就不上学吗?”我能从朋友的转述中感受到这个妈妈满满的纠结、愤怒、深深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不满。家长不惜带着孩子见不同的心理咨询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目的就是让孩子重新返校,继续学习。

在这里,我们不妨先停下来。我们先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愿去上学?难道只是因为孩子任性、退缩┄┄?还是会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其实,答案都在孩子那里。不妨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她的想法,感受她的情绪,理解和给她心理上的支持,让她感受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孩子的行为:她在家庭中可能充当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她牺牲自己来拯救一段关系或维系一个大系统的平衡,而其中一定有人获益才使孩子这一行为有持续的动力。看似是一个孩子不上学的的问题,其身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回归之前的问题,无条件的接纳到底是什么?就是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的全部,接纳所有的的“好”和“不好”,接纳的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

在这里举个常见的例子:可能某一天孩子从学校哭着回来跟你说:“XX欺负我,把我的笔弄坏了,我要让他赔。”家长通常听见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哭什么哭,不就是一支笔坏了吗?”——否定孩子的情绪

“人家为什么弄坏你的笔,不弄坏别人的?”——随意的揣测

“赔什么赔,不就是一支笔吗?”——剥夺了孩子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阻碍他继续探索的脚步。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接纳孩子,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静静的陪伴他让他哭一会,让他诉说自己的委屈、不满和愤怒,让他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也可以抱抱他,用你的行动告诉他:“你还有我,我永远支持你。”等他的情绪发泄完逐渐平静后,我们可以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孩子想怎么做?只要他的决定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人,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大胆的尝试,哪怕他的做法在你看来幼稚又可笑,甚至可能让你觉得丢面子。可是,和孩子去探索、拓宽自己的认知疆域、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搭建他的认知空间相比,我们的面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就是我理解的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所以说,家长要想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就要拓宽自己的认知疆域和维度,给孩子的是引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和框住他们。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的能力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困扰,哪怕他走的路在我们看来是那么曲折,请你一定要按捺住自己那颗帮助孩子的心,让他自己去探索,我们只需要站在他身边给他鼓励和支持就好。

你在无形中已经给他做了一次关于如何处理自己情绪、表达感受、解决问题的示范,无形中你也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而宠溺是对孩子是无原则赞同,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他无法帮助亲子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