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
己过清明,地里的油菜花全开了,迈步田里,仿佛置身于金黄色的花海之中。

小蜜蜂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在油菜花的花藞之间,采集着花粉与密汁,地里的小草都削尖了脑袋,争先恐后地从松软的泥土中探出了头。
一条条坚如堡垒似的大寨岸,包裹着开滿油菜花的油菜田,尤如条条舰船,鳞次栉比。
大寨田上边栽满柏树的山头,由于春天的到来,由苍青变成了翠绿。

望着一条条坚固而整齐的大寨岸,思叙翻涌,时光记忆的开关拨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一九七五年的秋末冬初,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鼓舞下,我村在东山坡的山脚下,一场向荒山要粮的战役拉开了序幕。
天刚佛晓,专业队开饭的钟声敲响了,人们陆续从村庄的各个角落汇入大庙里(专业队伙房),早饭是红薯面作成的一堵墙(糠窝的一种形式),。黑褐色的糠饼,人们吃的是那样的香甜。短短十几分钟的吃饭时间,简直可以说是狼吞虎咽。在大队领导的嚷嚷声中,各自肩扛手提着工具,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

按照大队规划,全大队十一个生产小队分成了十一个战区。各小队分工明确,又分为起石组、运石组、垒岸组。队与队展开明争暗赛,大队根据各小队生产进步插着流动红旗,并统计当日垒砌的石方量现场公布。
战场上红旗飘飘,农业学大寨的大型标语牌插在半山腰,格外醒目。乡亲们豪迈地说:“老犍灰、死连山,硬不过我的锤和钎。大寨精神永牢记,敢叫荒山变良田。”
午饭是小米、红薯白菜稠饭。
饭后的乡亲们,就象加满了油的机械,继续投入战斗,手上的裂口开的好长,用胶布一裹,大锤抡一下,震的钻心疼。寒冷的冬天,大家却挥汗如雨。这劲头不就是精神所鼓舞的力量吗!

一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净增加土地十二点四亩,平整土地三十五亩,石岸垒砌石方量六千八佰余立方,推土垫地一千六佰余立方,投入人工一万一千个,成效巨大。
、、、、、、
一䁜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垒砌石岸的人们一大半已经作古。但留下的一条条整齐的大寨岸,就是一座座丰碑。永远铭记了当年这段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

是啊!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虽然当时生活、生产条件恶劣,但英雄的林县人民就是有“宁苦干、不苦熬”的决心、劲头。在六十年代,用最原始的工具、材料和生活方式,耗时十年在巍巍太行山的半腰上,修建了闻名中外的人间奇迹一一红旗渠。从山西省引来了彰河水,湿润了林州大地。正因为他们有一种精神鼓舞的力量,历经十年磨练,才演绎了林州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宏伟四步曲。

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写于2020.4.10日夜
..作者: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