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侃诗词简诗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感动了太多人,特别是聚少离多的夫妻

2019-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白马侃诗文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盛唐有大李杜(也称为老李杜),晚唐又有小李杜,共同构成了唐代诗坛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老李的诗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老杜则风格多变,兼绮丽雄壮,以沉郁为主。小杜诗风峻迈拗峭,清健壮丽,其豪迈与老李有三分相似。小李凄婉晦涩,秾丽沉郁,而在沉郁,精工上与老杜有七分相合,比如小李的《筹笔驿》,《马嵬》,《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无题》组诗,《杜工部蜀中离席》等等。这大致因为李商隐和杜甫活得潦倒落魄有关系。

虽然李商隐在好友令狐绹的赞誉和推荐下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但他又娶了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而令狐绹属于牛党成员。两个党派相互排挤,打压,致使没有坚定立场意识的李商隐处处遭人诬陷,成了众矢之的。他生命中的贵人令狐绹也日渐疏远了他,甚至于质疑他的所作所为。

就这样,诗人李商隐在彷徨忧郁的思虑中度过了一生,他从来没有做过重要的执法官职。他只在两广(广东,广西),徐州,四川等地做一些幕僚性质的工作,也就是说,做一些辅助地方长官的工作,比如弘农尉,巡官,书记,判官等。

然而有句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又有句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欣赏李商隐才华的人很多。虽然失去了令狐绹等人的信任,可一位叫柳仲郢的人也和令狐楚令狐绹父子一样欣赏李商隐。唐宣宗大中五年,时任东川节度使的柳仲郢起聘李商隐为节度使判官,不久又举荐李商隐为检校工部郎中。但这一年夏天,李商隐的爱妻王氏在家中病故,几个月后他才得到消息——古代交通不便造成的消息阻隔延迟就是这样,不像现在这般信息网络发达。

李商隐与王氏感情十分恩爱,虽然李商隐长期在外当差,做着幕僚羁旅的公务。李商隐在巴蜀,他的妻子在长安,鸿雁传书,南来北往,系两人心。这其间有李商隐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夜雨寄北》,可以看出二人恩爱情深。

《夜雨寄北》在有的诗书里也写为《夜雨寄内》,因为有人认为是写给亲友的,而从诗意的缠绵悱恻,细腻婉转上来看的确是寄给内人,也就是给李商隐妻子的。要是写给亲友的话,这诗意就显得非常亲昵,关系非同一般,有好基友的味道了。李商隐的妻子在北方的长安家里,题目写成“寄北”也是完全可以的。白马在此就认作是写给他爱妻的。

白马独家译诗: 你在信里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还不能确定下来回家的时间呢。巴山的秋雨此刻正在夜间哗哗地下个不停,池塘都涨满了秋水了。什么时侯我们再能在西屋的窗下彻夜长谈的话,我一定给你说说那巴山下大雨的夜里我的寂寞,还有对你的思念。

《夜雨寄北》里所蕴含的情思仿佛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歌词里所写的句子:“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对了,这是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对这个还是印象深刻的,因为它们都表达出了一种款款的深情,含而不露。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包含了两人的书信对话,一问一答。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我还没准,遥遥无期。当时李商隐在柳仲郢幕府里颇得柳的信任,主要是做些像秘书一类的工作,协助柳仲郢处理一些大小繁杂的公务和案件,忙得不亦乐乎。这都是为了养家活口呀,因为柳仲郢给李商隐开的薪资还是比较高的,而李商隐在柳仲郢幕府里对工作又正直,又尽责。所以当妻子从家里来信询问归期的时侯,李商隐也在无可奈何中记挂家里的妻子和孩子。他忍耐住对妻子的思念,想象中妻子也是和他一样互相牵挂。可他得给妻子一个理由,于是他就以眼前所见顺笔写成了诗的第二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天里多雨的天气,或许可以作为没有归期的理由吧,恰似杜工部所写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诚然是这样的,秋水阻挡着诗人的归期。凉凉的大雨很快让池塘注满雨水,正如诗人的心中注满了寂寞,孤独,相思,让诗人李商隐迟迟不能入睡。于是一个人,一盏灯,一扇窗,一夜雨,就构成了一种苦雨孤灯里的意境和画面。

诗的前两句通过夫妻二人的家书来往问答,表达出恩爱的夫妇两地分离的无限愁绪和关切。古时传家书,私人之间是托人捎带口信,而公文则靠驿站的驿使传达,来往长达数月才能收到,效率很低。因此收一封回信是需要漫长的等待的。我们可以从岑嘉州《逢入京使》里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中体会这其中的情深。而从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的前两句,我们一样可以体会出家人之间,两地分居中深深的期待。

这两句的高明之处在于,不说羁旅不得归的愁苦,不说自己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而思念之状通过白描就跃然纸上了。这是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含蓄饱满的情思和绵绵密密的夜雨交织如注,犹如盈盈的满塘秋水。诗人通过眼前的窗外夜景,自然地铺叙,令人读后如同身受,感慨不已。正如近代王国维所说的,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自有一番境界,李商隐这两句将就是个好例子,也是这首诗意境美的原因之一。

何当共剪西窗烛。诗的第一句充满了夫妻二人对归期的缱绻与盼望,而从第三句开始写诗人自己的憧憬。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一起在家里西屋的窗下,边促膝长聊边剪着灯花啊。两口子灯下说着话,妻子忙活着手中的针线活。灯光暗下来时,丈夫扶着灯烛,妻子就剪去灯花,让烛光更亮一些。他们简直像春风里呢喃的双飞燕,水面上双栖息双嬉戏的鸳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这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未来,与妻儿团聚的日子里了。

这首诗的前两句像蓄满力量的弓弦,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则像一支猛发出的相思之箭,向千里之外的家中发去,与家里的爱妻共鸣,也让读者产生共鸣。何当,指何时能够,什么时候才能。强烈的渴望由这两个字发出,它是由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无奈里迸发出的自叹,颇有“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味儿,然而这俩夫妻可是相隔几千里地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诗作为这首绝句的结尾,却又承接了上一句共剪西窗烛的画面,如现代的电影播放的叙事蒙太奇场景。诗人和他的爱人说着团聚的喜悦,说着家中的日常生活,孩子们的一天天长大,更有收到家书的夜里,巴山那边雨倾如注的思念。却话,指一边回忆一边诉说。这是诗人在向妻子诉说巴山夜雨时的孤寂情怀。

《夜雨寄北》这首诗乍看诗中字句朴素无华,既没有运用炫丽的辞藻,诗人也没有引用其所擅长的各种典故,只是在作句上如行云流水,工到渠成。这一切实则是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裁诗的一瞬间就已经在脑海里选定好了合适的字句,而不是写好草稿再反来复去的修改,因为这首诗实际上是一封对家书的回信。但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可谓是极尽工巧。

诗人在《夜雨寄北》里的前两句采用了实写,通过一问一答就涵盖的来信和回信的主要内容。第二句采用了递进的写法,进一步阐明了巴山夜雨的绵长之势,恰似归程的遥遥无期。在这里巴山夜雨已经成为一种相思的象征。诗的后两句采用了虚写,想象中夫妻团聚的恩爱氛围如烛光一般温馨可人。第四句同样采用了递进的写法,幻想在团圆的那一天里两人同样回味着那巴山夜雨,就像在未来的日子里忙苦思甜一样。第四句的韵味犹奇缠绵,却如浪花倒卷溯回到大海里,回击到礁石上,雪浪滚滚,产生了迷人的艺术共鸣。巴山夜雨两次在偶数句(第二句,第四句)里出现,成为一种建筑式的形式对称美,在音律上,时空连接上也形成回环复沓的蕴藉的意境美,如昨日再现。

《夜雨寄北》的第一句诗是妻子的相问,诗人以三字相答;而第三句诗是诗人喃喃自问,却无人回应,其孤寂之状不言已明,而又在畅快美好的憧憬中,令人嗟呀不一,并令人不由得在心里为诗人送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亲爱的诗友,您感觉到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绵绵的情丝了吗?欢迎和白马一起来聆听他诗意中的巴山夜雨。欢迎关注白马侃诗词!更多精彩,下期再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