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食记:河漏子与大辣酥
放在案头上的水浒许久不翻,已有生尘的感觉。昨夜无聊,顺手一翻,恰好翻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那一段,其中:“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呀,我虽不吃狗肉,但粤语有道:“狗肉滚三滚,神仙也站不稳。”想着狗肉蘸蒜泥,我竟也坐不住了。
我看书向来不太挑拣,什么书都会好奇看一看,基本不会先入为主,凭第一感觉便放弃一本书。就算是种花养鱼,或者网络言情之类,也总要浏览一下,若是觉得实在太无趣才会放弃。
或许是天性不专一,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结果到最后的结果便是一无所成,对事物都只是懂个皮毛,看个热闹而已。
别人看《水浒传》,大都是奔着好汉聚义,兄弟情深,最不济也围观个打架看个热闹。如今到我手上倒好,一本书被翻得掉皮,脑中除了熟狗肉,却也只记得黄泥岗上用来送酒的枣子,浔阳江边用金色鲤鱼做的鱼辣汤,还有武松被刺配后,施恩送的那两只挂在枷上的熟鹅……
自以为《水浒传》中全书最诱人的章节当属第二十四回 。这回说的是:“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且不说书中人物对白精彩,那王婆略施妙计,甜言说诱,便能教唆织女动凡心,嫦娥寻配偶的本事,只说这章节中提到的食物,便教这节一下子便都色香味俱全了。
粗略一数,这节说的阳谷县上卖熟食的便有徐三卖枣糕,武大卖炊饼,王婆卖茶。西门庆只来王婆铺子转几圈,王婆给他弄的几款汤茶,无论是甜的和合汤,辣的姜茶,酸的梅汤,还是解渴的宽煎叶儿茶,都让人感到王婆话中有话,杯杯茶都暗有玄机。
最精彩的食物当属王婆回答西门庆问话时说的“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
河漏子是为荞麦面饸饹,是用一种像机床模样的工具,把和好的面团轧成滚圆长面条,直接进开水锅煮熟。我对这个倒没疑问。
大辣酥,有人说是像千层酥一样的酥皮食品,但又有说法这大辣酥不是点心,而是酒,蒙古人称酒为大辣酥。大辣酥是蒙古语,这是蒙古人统治中原时带来的名词,此词在元代颇流行,只是到明代随蒙古族统治的结束才逐渐式微。酒,的确是用水烫热比酥皮用水烫热更合理。
书中王婆说的是要用油拖蒸河漏子,水烫大辣酥,按理说像河漏子经蒸过,就不必再油拖,酒经水烫,就不可能同时具有热烫、温和的两种情况。
疑惑间,一查,发现有学者认为王婆的这句风话其实是用饮食来比喻武大郎夫妇,一个软如饸饹面好欺负,一个像酒火辣醉人。说这是王婆招惹西门庆“入港”的疯话。
还是喜欢钱钟书先生的解释:“这是一句玩笑话,也就是西洋修辞学上所谓Oxymoron(安排两种词意截然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借以造成突兀但是相辅相成的怔忡效果),像新古董novelantiques便是。”
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