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好学习的父母,养天天向上的孩子
我的孩子在上小学,马上就要步入青春期成为青少年了。青春期是个很特别的时期,很多孩子会在这个时期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迷茫,叛逆,打架,逃学,早恋,吸毒,抑郁甚至自杀。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和学校又经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或为时已晚。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提前学习和预防这些问题。
带着这样的命题,我最近学习了一些关于青少年养育的知识,其中特别受益的是李玫瑾教授讲的青少年教育 。总的来说,青春期问题就像人的身体生了某种大病,一般来讲这个病不是检查的时候才得 ,一定是过去多年的某些不良习惯造成的。青春期的问题也是同理,它基本不是青春期才出现的问题,它是由婴幼儿时期,童年时期的养育和多年的习惯造成地,所以要避免青春期的问题,还是要从婴幼儿时期和童年时期做起。虽然管教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比起管教一个幼童要困难的多,但这仍然是一个可以管理 ,可以被拉回正轨的时期。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孩子们在青春期常有的问题,变化和对策。
1.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必须承认,孩子们的身体在这个时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体征的显现,体内大量激素的产生与不平衡,会导致行为怪异,难以自控。这时父母要理解孩子,同时也要帮助和告诉孩子认识和接受这些生理上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会由认同权威变为认同同龄人,他们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把老师说的或者妈妈说的挂在嘴上,他们会寻找同龄人的认同。比如大家都喜欢的某个明星,喜欢穿某种类型的衣服或者梳某种发型,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没有参与到其中,他会有落单的失落感。家长要尊重和接受这些变化,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只要不是过激或不可逆的行为,家长都可以持一种抱持的态度。
我会在孩子十三四岁左右,介绍《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做出不可控的行为,尤其是过激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引导他们规避这种情况的发生。
2. 叛逆与沟通。叛逆大概是青春期最大的符号,他们不喜欢被唠叨,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对,别人不理解他,大人越说他越不听,越说越要反着干。这个时候妈妈的首要原则一定是点到为止,能不多说就不多说。
点到为止的关键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会去承担自然结果。比如五六岁的孩子贪玩不按时吃饭,怎么叫都不听,那就坚定而温和的告诉他,我们要在半个小时后收拾餐桌,饭可能会被别人吃完,那就没有多余的饭给你留下,你因为没有饭吃,会饿肚子。问他懂了这个事情了吗?如果他说懂了,那就不要再叫他吃饭了,如果到时间还不来,那就按点收拾餐桌。孩子饿了一两次之后,肯定会乖乖到点来吃饭的。没有吃饭,肚子会饿,这是自然结果;如果因为没有好好吃饭,父母就取消他想要的某个玩具,那就是惩罚了。孩子要在很小的时候,懂的承担自然后果,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成为追求自由又自我的少年时,我们只要帮他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后果,孩子一定会做出很好的判断与选择的。《正面管教》里面,这一部分讲的非常好,可参考。
沟通不畅是很多家庭都有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根本不听我说,我一说他就烦,连听都不听就把自己的房门关上了。
我邻居家的小孩子是我见过最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了,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非常平稳的就过去了这个时期,妥妥的上进的好孩子。我问我邻居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她就是基本每天在孩子睡前陪孩子聊一会儿。我记得有一位专家也推荐过这个方法,她说从小和孩子有个约定,睡前和他聊天五分钟,小朋友可以跟妈妈说任何事情,妈妈都不要加以加评判,不要生气。但是做父母的一定要遵守约定,不能评判。 时间久了,小孩子就很容易跟父母敞开心扉的聊天。
这个方法在我家就没法儿实施,我们两个孩子睡一个房间,很容易把话题从倾诉变成讨论,五分钟的事情,他们会越说越兴奋,可能会聊上五十分钟;我自己因为睡前通常都很疲倦,基本是一天最没有耐心,最容易烦躁的时候,所以常常美好的谈话以我的发怒结束。《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用书上的方法,我基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10岁以下的孩子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很多时候,面对又哭又闹的孩子,大人可能就一句到位的话,就可以平复他的心,这句话的关键是要接受他的感受,比如说我知道你很伤心;我如果是你也会很生气的等等,千万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现在大家都提倡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我希望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高情商就是说话让人听着舒服,不得罪人,会圆场子。情商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变化,然后是感知到别人的情绪,然后才是共情,真诚而及时地运用情绪。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的情绪变化成什么样子了都不知道。我们言语间经常接受,认同和谈论孩子的感受,也会帮助他们快速的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感受他人情绪的变化。我记得我表妹家的孩子不到四岁的时候,和我儿子一起玩,我儿子突然摔倒,磕破了膝盖。结果那个小外甥就过去跟我儿子说:“弟弟,不怕的,我也那样,后来就好了。” 我当时就跟我妹妹说,这个孩子你放心好了,以后一定会家庭幸福美满的。我不是凭空下的判断,《情商》那本书里,刚好有这么一个类似的例子。这种小孩他天生就情商高,他先是能意识到这个事情,去关心我的儿子,然后他会认同他的感受,说不怕的,然后还共情,我也那样,我儿子的情绪也确实被他平静了下来。这样的小孩长大后会比较容易关注到别人,和他一起生活的人不会被忽略;当他能关注和理解别人的时候,别人感受到他的爱与尊重,自然也会更爱他一些。所以说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家庭幸福美满的。
沟通的关键是认同他的感受,认同的背后还是要真正的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想,可以和我不同。我自己成年后很难和我的父母有真正的深度交流,即使有,也是解决他们的问题,或者按照他们的意愿解决我的问题。我很难跟他们吐露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为了避免我的问题重现,我现在基本在刻意的做两件事情,一是不太严格,我会给孩子多次改正的机会,但是一但触碰底线,就要承担结果。二是主动跟孩子分享我的事情,我的一天当中遇到的种种,真实的,不太修饰的,我的快乐,困难,做了什么事情,见了什么人等等。希望孩子们渐渐地,也会顺其自然的跟我们讲他们的事情,他们的所见所闻。
3. 迷茫,打架,逃学与自尊水平。李玫瑾教授说,青少年犯罪,一般都逃学,逃学就很容易认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混社会就要花钱,家里又不给,所以就要想法子弄钱,这个时候就容易犯罪。止住逃学很关键。如果孩子真的开始逃学了,家长可能就要开始花大量的心思和时间陪伴,可能要给他巧妙的安排很多的事情,去避免接触那些不良的人。
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自尊水平很重要,自尊水平越高的孩子,就会越自律。自律的好处就不用解释了。要孩子自律,就是要孩子知道,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自己去承担结果。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夸他的另一个朋友教育孩子有方法,孩子每多考一分,爸爸就给奖励。我问:那后来呢? 那个孩子多大了? 他说那个孩子14岁,学习成绩就是因为这个奖励方法提高了很多。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方法,这个家长的问题是他没有让孩子把学习变成他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员工的kpi 一样的对待,有天孩子嫌奖金太少了,不学了怎么办? 成绩的好坏,是上学结果的表现;上学的本质,是孩子要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们要体会学东西的快乐,要懂得持续学习是一种终生必备的技能。
我家小孩要是说他不想上学了,我一般会问一下为什么,只要不是身体原因,我都会很痛快的答应。我会说:可以啊,你自己跟老师打个电话说一下。他从来都没有勇气打电话,也从来不会真的不去上学。其实我知道他不想去肯定就是学校的作业或者任务没有完成,他害怕自己要去面对老师的批评。我们会等事情过了之后,跟他分析为什么不想去,是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感受非常的不舒服,那如何才能避免,以后要怎样做。我不会反复的念叨他学习,适当的提醒一下。我家的小孩现在还会贪玩,抗拒作业,但他现在基本能自己去独立的完成作业,也知道抗拒没有用,知道要去面对这个不想面对的事情。这个过程很漫长,大概花了两年的时间反复。毕竟是小孩子,家长真的要有耐心,允许他犯错,陪他成长。
同样的,当孩子因为自律取得了成绩,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认可和赞扬。比如我家孩子说他有一天拼了一个单词,全班同学都不知道,就他知道。我就问他这种感受是什么?他很开心。那为什么你会别人不会?因为他一直在做kumon,一直在练习。我说你不断的练习,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这就是努力,你的努力起作用了。kumon 是你最讨厌做的事情,你没有轻易放弃,这是你的坚持有了结果。妈妈为你的努力和坚持感到骄傲。当说完这些话的时候,我能明显看到孩子眼里那种被肯定的幸福的眼光。表扬孩子千万不要再说你真聪明,你真棒了。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会选择更简单的事情去做,或者压根儿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相反,被经常夸努力或者会思考的孩子,他就会知难而上,敢于解决问题。
4. 早恋与家庭。如果有天我的孩子在中学的时候恋爱了,我一定会先恭喜他又长大了,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然后我也会告诉他,情感也意味着责任。好的情感一定是促进双方共同成长的,如果因为恋情,影响了某些方面的进步,那就该放弃了。这些事情其实都要尽早讨论,最好一听说有的孩子恋爱了,就要开始讨论了。
早恋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女孩子。我曾经接触过多位澳洲农村的女孩子,让我吃惊的是她们才20岁左右的年龄就有了孩子。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后来听说他们一个高三的班里,最后能正常考大学的也就剩下三四个女孩,其她的女孩子怀孕的,生孩子的,辍学的。真的很难相信在澳洲这种发达国家,这种现象还会这么普遍。西方人可能受宗教的影响,也不主张流产,这些年轻的妈妈们,过的都比较辛苦,在多段感情间徘徊,在多份工作中挣扎,而他们的原生家庭,也充斥着暴力,毒品等不安因素。孩子们要懂得性是人的本能,没有性,人类就没有办法繁衍,这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当条件成熟的时候,要享受性爱的快乐。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到底要什么时候去享受这个事情,要如何处理好这个事情。我不想像上一代父母那样,把这个事情搞的禁忌又没有道德,我可不要孩子们以后带着心里阴影去做这件事情。
李玫瑾教授说男孩子的父亲,一定要经常和孩子讨论母亲的优秀。当男孩子有一个优秀的母亲的时候,他的眼界就会很高,就不会轻易的喜欢别人。女孩子早恋一般是父爱缺失,离异家庭的女孩比较容易早恋,或者是家庭完整,但是父亲很忙,没有怎么陪伴的时候,女孩子也容易早恋。为了避免早恋,父亲一定要真正多多陪伴。
现在大家都在讲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0-3岁,孩子与母亲,父亲关系的建立,是孩子一元,二元,三元关系的建立与形成。一元是我自己,二元就是与母亲的关系,也就是将来我与你的关系,三元就是与父亲的关系,也是孩子建立他与社会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的建立的稳定不稳定,都会影响一个人将来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我的一个朋友,他说他从小没有母亲,跟着父亲长大。我看他跟好朋友相处的时候,会处的自然又放松,这说明他在很小的时候,二元关系建立的很稳定,肯定是被妈妈深深的爱过的。孩子一般三岁以后二元关系稳定了,才开始进入三元世界,也就是与母亲的关系稳定了,才开始接受爸爸。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小孩很小的时候是不要爸爸的,他只认妈妈。可是我这个朋友并不喜欢陌生的场合和陌生的人,这说明他的三元关系建立的不好,我认为我朋友的妈妈应该是在他三岁后离开的,虽然他跟父亲一起生活,但他跟父亲的关系应该不融洽。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基本一个成年人的性格是阳光自信,勇敢独立,还是自卑孤立,胆小怯懦,是合作型还是单打独斗型,你都能倒推出他从小被养育环境与方式。所以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为性格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假如一个孩子从小被养成了那种自卑又多疑的性格,他要心里上受多大的煎熬后才会意识到去改变,又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去彻底改变过来?他的人生是不是已经比别人少了很多幸福?
李教授举了两个养育方法的不同对孩子性格影响的例子。0-3岁,孩子由妈妈或奶奶姥姥带大的,因为都是最爱他的人,哪怕是换尿布的时候,大人也会跟小孩说好多的话,比如说你又拉臭臭了,拉这么多呀。然后洗完了,大人还要再亲亲他。家人会用各种机会跟小孩子说话,小孩的一哭一笑都有人回应,所以他对人的反应很敏感,这种小孩说话一般很早,很外向,大方。他们刚上学的时候一般一开始不会成绩特别好,中等生左右,因为他太容易关注别人了,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着他,一关注别人就不专心听讲了。但这种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成为领导型人才,因为他的人际关系好,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事务。
同样0-3岁被保姆带或早早送幼儿园的孩子,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保姆和幼儿园的阿姨看孩子,对孩子再好,那也只是她的工作。她们肯定不会像自己亲人那样疼孩子,那样多的跟孩子互动。妈妈带孩子晒太阳,可能一路上都要给他讲看到的花花草草,一路上跟他说话;保姆也带孩子晒太阳,但她们可能就是给孩子晒太阳,这或许刚好是一个她们跟别的阿姨聊天的机会。幼儿园的阿姨更是按时按点批量的喂饭,喂水。这都会减少很多跟孩子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孩子这时候就自己跟自己玩,自己看天花板,自己能玩好久,比较晚说话,这样的孩子就很专注,上学后成绩一开始一般会很好,不太关心别人的事情,比较内向。长大后成为技术性人才的比较多。
总的来说,性格的形成是由养育的方式决定的,价值观是不断地唠叨出来的。
我有几位好朋友,老公年龄上都相对大一些,更加成熟和成功。这样一来整个家庭的物质基础很坚固,朋友们在感情上也被照顾的更好。而我自己每天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努力寻找平衡和幸福。
这样的对比下难免会自问:“为何当初从没想过要找一个比自己大一些的事业有成的老公呢?” 每当这个念头刚刚冉起,我妈严肃的声音瞬间就会响彻我的双耳“你一定要独立,你将来一定不能依靠男人,你可以不用养家,但你一定要养活你自己。你不能靠别人吃饭........” 这样教导下,我的潜意识里就认为我不独立,我不能养活自己,我不工作这件事儿是不对的, 但事实是男耕女织的夫妻分工自古就有呀,然并卵我的价值观早被我妈这位现代派的传统的山东女子一遍遍的给叨叨成这样了。
细想当初我刚结婚时,魏先生也曾劝我在家里相夫教子。可是我一点儿也不享受在家里的日子,心情很不好,后来我发现那个时候我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我懂了点儿心理学之后,我分析魏先生其实潜意识里也接受不了一位完全不工作的太太的。 男孩子潜意识里找的异性都会像自己的母亲,我婆婆就是一位非常独立的事业女性,医生加警察的工作了一辈子,退休的时候官衔到了二级警司。我觉得我跟我婆婆有很多共同之处,最主要的是我俩都是精神上特别独立,不依附男人的那种女人。在婚姻中和老公都属于伙伴关系,彼此成就。我甚至可以断言我家的儿媳妇们将来也会是这种类型的,孩子们受家庭的影响,最终会寻找那种平等的,互相帮助,互相成就的关系。这或许就是一个家庭的轮回,也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命运的影响。
5.毒品,抑郁,健康与延时幸福。 孩子从小一定要知道活着首先要健康,身体健康,精神健康。要健康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远离那些不健康的事情和人。很多转发的育儿文章都会提到培养孩子的延时幸福,主要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不健康的,不好的习惯都是现时幸福,比如抽烟,吃零食,打游戏,更不用说毒品,都是马上立即就能感受到快感;几乎所有的健康的行为习惯,都会是延时幸福,比如减肥,跑步,健身这些都要好几个月才能见到效果。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想想做一件事情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影响,对将来的影响。这样被养大的孩子会比较稳,他长大后不会见到什么东西好就上,他知道前思后想,去等待那个更值得等待的东西。
培养延时幸福的方法很简单,比如他想要吃最爱的糖,你就让他选择。 一是现在就吃,但只有一个;二是,要是他后天再吃的话,就可以有三个。他选马上吃也没有关系,过后再给他讲选第二种方法的好处,以后可以再练习。他选第二个的话,你也不要把糖收走,就放在他眼前。确实有书上说如果小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能够忍受着不马上吃糖的诱惑,等待后面更多的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非常好,成就会比较高。
不知道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的比率会那么高,经常会听说某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又跳楼了。这真是件悲伤又复杂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总的来说,作为家长,要爱孩子,要无条件的爱。什么是爱?看见就是爱,看见他的悲伤,沮丧,看见他的快乐与幸福。好多家长为了孩子做出各种牺牲,什么都不让孩子做,给孩子最好的,孩子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孩子这个时候反而会很无助,觉得自己就是个学习机器,没有用处。孩子成绩好就高兴,就骄傲,孩子成绩不好,就反之。这是不是有条件的爱呢? 作为孩子,他也要知道,他从来到这世上就欠了很多,是爸爸妈妈,家里的亲人一点一点把他养大的,没有大家,他是长不大的。就像李教授说的,你去饭店吃完饭,不可以摸摸嘴,不买单就走人了。孩子也是,你不可以说走就走了,这是不负责任的。孩子应该参与一些家庭事情,让他们有参与感,知道他们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李教授从大脑不同部位的作用说起,主张用体育锻炼去磨练孩子的坚韧的意志,同时也用体能的消耗去治疗抑郁。
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真的有好多,我不喜欢当虎妈,不喜欢强势。我自己很认同从心理学,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孩子当种子培养。既然是种子,就有不同,有的能成为参天大树,有的则会是盆里娇艳的玫瑰。孩子能力大一些就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能力小一些,也可以围着父母和家庭,带给家人温暖和快乐。这一类理念的育儿书籍真的很多,我觉得根源都来自于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即使不看别的教育书籍,不学心理学,看一下蒙台梭利的理念与方法,也就够了。
虽然中国和澳洲都是应试教育,学习成绩的好坏非常的重要,我总觉得成绩可以时好时坏,哪怕落下了,用正确的方法也可以补上去,甚至真的想学一种东西了,什么时候都不会晚。可是性格和价值观都是一辈子的,如果性格不稳定,价值观不对,孩子可能在20岁考上名牌大学,24岁进入最好的公司,但是40岁还能不能扛的住竞争与压力,50岁他还会不会依然感到能够胜任命运托付他的重任,还会不会有满足感,有没有能力让周围的人幸福?现在整个社会都太强调智商培养了,情商,逆商,爱商一个都不能拉下呀。我认同拼“爹”理论,孩子能走多远,能走多好,真的拼家庭的财力与父母的格局,修养与精神世界的大小。
最后,用李玫瑾老师的呼吁结尾:“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