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积极上进,只是在燃烧生命
这几天闲下来也说下对知识付费的思考。
职场中疲于奔命近 6 年,现在我也是年近 30 的大叔了(不油腻,谢谢),以前被小朋友喊叔叔,还会反驳下 “叫哥哥”。
而如今更多的是接受和自嘲,尤其是面试那些 97、98 年的应届生时,赫然发觉当年的自己就坐在对面,稚嫩又夹杂着对职场的向往。那一刻不得不感叹,年华 ,真不经花。怎么走着走着,就快老啦。
而伴随年龄上长,更多的是焦虑,怕自己步伐轻易被这些小年轻赶上。又怕自己处于管理岗位,不常在前线,很容易被边缘化。所以当知识付费的风一吹动,自己仿佛见到了一棵救命稻草,迫不及待想抓住它。
所以 18 年在知识付费这块也消费了近万元,钱的开销倒是小事,但你买下来知识产品是要花时间去吸收消化的啊。
后来发现并没有缓解“知识焦虑”,反而让我更加焦虑。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同样的经历,要不然媒体人骂逻辑思维罗胖时,为什么附和声这么高?可是静下来想想,真是罗胖的问题吗?真是知识付费的错吗?
这就相当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大骂读书无用。可你再想想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有些人的学历还不如你,为什么他们就能轻松找到工作,甚至薪酬不菲?
不是读书没用,只是你没用。
如果说知识付费是场骗局的话,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应该要负 80% 责任。另外 20% 归咎于时代所致,确实有部分知识产品粗制滥造,质量参差不齐。
为什么缴了这么多智商税,起效并不大呢?
一,误以为这些知识都对自己有用。
肯定有人问:难道博学点不好吗?知识涉猎广没用吗?
我肯定告诉你有用,但有用未必对你实用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翻译过来就是:小电影下载太多没用,你肾受不了啊。
(应该没翻译错吧?恩,应该没有)
就好比做研发的,你告诉我你除了做研发,平时还学点会计,你还会胸口碎大石。
你说我是夸你好呢?还是给你多推几种课程,我好多收点佣金呢?
有些韭菜,你不收割他,我自己都为自己感到可惜。
尤其是看到应届毕业生桌面上放着本《重新理解创业》时,让人苦笑不得。
很多知识和理论不是没用,甚至很有用,只是现阶段不适合你用。
二,错误理解量变引起质变。
我们不停的报课程,不停快速阅读,甚至有人会标榜的一天一本书,一年 300 多本书。
美名曰:量变引起质变。
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是享受阅读本身,我们享受的是“今天我学习了”的心理满足,但这种愉悦感是畸形的。
我们不是在学习,我们只是下意识跟随惰性在“消除信息未读的提示红点”。
别人的速读方式是有明确的目标,迅速读取自己所需的章节,参考旧文:我当初要是好好读书,现在一定混得很惨
而不是从头开始一眼扫过就结束,看完后脑子一片空白,第二天再看这本书,感觉和没看过这本书一样。
如果学习完,让你复述作者的观点,你都说不出来,那谈何吸收?更别说让你结合自己的思考融会贯通,在生活和工作学以致用。
量变引起质变没有错,但请先保证留存量大于流失量。
三,我们没有明白学习的目标。
当你感冒去小诊所就医,医生肯定是先给你来一针退烧药,再给你开一堆口服液、止痛片、健胃消食的保健品啊。
其实你可能只是需要一剂退烧针缓解下头痛症状,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了。甚至休息一、两天就行了。
但为什么还给你开这个多药,因为人家就靠这吃饭的啊。
所以你要明确知道你目前最需要的吸收的知识是什么,而不是所有都接受。
如果你还觉得所有知识都“重要”,那你一定还没明白“重要”的定义。
所有的事都重要,那就是都不重要。
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只有一件,只有一件。
缺本职技能,就先提高专业技能,把工作稳定了再学其他。
工作都可能保不住,耐不住饥寒,你拿什么谈诗和远方?
所以建议把学习分三份:
一份用来学习专业知识。
专业书籍,文章,案例,观点等,这关乎吃饭的本领,事业的根基。
一份用来阅读专业外延的知识。
相关的心理学,哲学,短文,电影等,这能提升人性洞察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
一份用来浏览没有主题的碎片资讯。
新闻,金融,科技,社会,段子,小众读物等,这有利于拓展思路,保持创意灵敏度。
这三份的时间比例大概为:5:3: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它们对应的要求是:深耕,了解,知道
总结:
学习的过程,是化繁为简。
目的,是找到解决方法。
因此,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都是无用信息,都需要删减。
最后,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适合的课程哪怕已经买了,也别强迫去学完了,先去掌握现阶段必需的技能。
小电影下载太多没用,你肾受不了啊。小撸怡情,大撸伤身,强撸灰飞烟灭,留着以后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