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的记忆,理解才能忘记

2020-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情子4825

成长中的有些事件,即使很小,也会让我们记忆深刻。即使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却依然忘不掉。也许原因,就是你并不理解也不懂当时的情境。

我记得,4岁那年,跟妈妈来了一场至今难忘的激烈对决,最后以妈妈的“你别在我家”,我的“审时度势”结束。

从此,我似乎知道了生活需要夹缝求生。

四岁的我很幸运,因为不用再当留守儿童,被爸妈接到身边,享受到父爱母爱。

四岁的我也不幸,因为爸妈太忙于生意,没有太多时间和耐心管教我。他们似乎更多的时间用在呵护更小的弟弟。

记得那天,4岁的我和3岁的弟弟有点争执,具体争执已经忘记,只记得自己很倔强的站在一个角落,并坚持认为不是自己的错。

而妈妈抱着弟弟恨恨地数落着我并说:“你可以走,别在我家啊,这又不是你家”,当时听到这话,我立马升腾起一股怒气想把门一摔,然后从此不回这不属于自己的家。

冲动爆发的同时,脑海浮现出,自己孤身一人流落街头的凄惨模样,我很害怕,而这害怕的情绪,让我第一次有意识地主动控制行为,并硬生生的把冲动情绪压制下去。

这件事,成了成年后一想到就会流泪的事件,也让我在小时候对妈妈并不亲昵,还叛逆的离家出走过一次。

我只记得…

小时候的我,希望大人接受和理解我的情绪;

小时候的我,渴望父母给予我,和弟弟一样的爱;

小时候的我,渴求有稳定而安全的归属,渴求妈妈跟我说:“她很爱我”。

却不理解也不懂,妈妈当时的情境…

现在,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在处理孩子间的各种问题,常常也会头疼,并伴有系列情绪,大概能读懂妈妈了。她当时即要忙生意,又要做家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过于劳累的她,实在没有太多心力照顾孩子的心理。

气话,总是带有强大杀伤力和情绪性。我记住了妈妈话的杀伤力,却忽视了她的情绪。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如果我在劳累时,碰到倔强认死理的孩子,也会有情绪爆发的冲动。也许,理解了当时的情境,心态会有大的转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