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爱的战士之旅

2018-11-05  本文已影响17人  苏听风

这是一口气看完的一本书。

在我自定义的“一口气”看完的书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推理类的,非常想知道结果如何。精彩故事类的,投入其中,难以抽身。还有一种就是一些时期中,契合了当下的情绪。《永远不要活在他别的世界里》属于第三种。

当下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作为一个刚跨过三十岁年纪关卡的已婚女性,在这一年中,经历着诸多困惑、迷茫以及说不清的焦虑。它们并不是天天出现,却总是若有若无的闪现在眼前。这本书的作者格伦农显然跟我是同路人,从书的序幕开始,就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情绪在涌动。

老实说,虽然我提前给了这本书极高的印象分,但是在读书中的前几章里,并不那么顺畅,甚至有一些小小的排斥。作者格伦农从自己小时候讲起,小时候的她有贪食症、肥胖,逃避他人,高中和大学后沉迷酒精和药物,还进入精神病院。

在网上看到作才格伦农上奥普拉的节目分享这本书

在书中读到格伦农的这些少年经历时,的确有许多不适和吃惊。

她写道:我不知道该怎么跟现实世界相处,便为自己打造了这么一个世界,在这里,只有能伤害自己,在这里我与世隔绝,舒心自在。

读到这些话的时候,心中有一些触动和小小的共鸣。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呀,喜欢躲在自己的小角落里,以为那就是一安全的自我世界。也许,每一个人,在成长的经历中,都会这样的时光。只不过,书中的格伦农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色彩太浓烈了一些。

这样的经历,在她第一次准备要当母亲时,发生了一次转折。她在洗手间发现自己要成为母亲时,她对自己说:我还想找回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位母亲。这样的勇气对格伦农来说是难得和珍贵的,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堕胎过一次。

也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她也顺其自然地和孩子的父亲克雷格结了婚。结婚后的改变是从曾经可以讨论理想大事、友谊、读的书,到现在的儿子蔡斯什么时候吃东西,什么时候睡觉,双方父母什么时候过来聚会的一系列的琐事之中。

格伦农是渴望有真正的交流的,这里所说的交流,当然不是指上面的吃喝拉撒,而是心灵上的相互关注。

令她失望的是,克雷格的交流趋向于性爱。这一点,形成婚姻生活中的第一大冲突,直到后来克雷格交待自己曾经在外面有过其它的女人。

格伦农在书中的不同章节反复提到自己的孤独感。小时候不被关注的孤独感,成年后的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婚姻生活中无法同频交流的孤独感。实际上,这些情况当然是有许多外部环境造成的。不过,内在的失序,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格伦农的第一次觉醒,是从理清这些混乱的孤独感开始的。她给自己列过几个清单,其中有这样几条:

1、“危机”一词源于“筛选”。记该离开的都离开吧,等到尘埃落定,剩下的就是真正生要的东西。

2、最重要的东西别人无法夺走。

3、做下一件该做的事,一步一个脚印,一切都会好起来。

说是觉醒,更确切地说,是真正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格伦农开始行动了起来。

整本书读到这里,我才开始有了一丝丝的放松。前半部的混乱、压抑让人实在想弃书而去。不过,当这种感受随之而来的时候,当我想要摔书走人时,也想到人生之中的种种处境,跟这一回的阅读体验极为相似。许多的孤独、煎熬、痛苦涌来时,我们随之而来的动作就是逃走。事实上,逃的过初一,逃不过十五。格伦农从儿童少年时期都在躲它们,却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不得不重新面对它们。

幸好, 我在这里看了一些勇敢出现。

“没有所谓的进展,即使有,道路也无比曲折。每天醒来,我都要攀登同样的山峰,那是由悲伤、愤怒和恐慌形成的山峰。在攀登的过程中,偶尔会有温馨的回忆悄然出现。”

所以,我又跟着读了下去。

这是格伦农的自我修复之路,关于正视自我、亲密关系。她开始坦诚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再伪装和否认当下的痛苦。在瑜伽和心

理咨询中学会了不从“垫子”上逃走。

这个调动了身心都行动起来的过程,从修复到重建,格伦农在书中花了两三个章节来记录。话语间其实也有一些非常啰嗦的感觉,比如不断重复自己的过去、不断地写下一些细碎的着边际的想法。或许同样作为女性,对这样的敏感神经多多少少有一些理解。

结局当然是可想而知地过了幸福的生活,这当然也是所有希望看到的画面。

总体来说,这本看起来是小说的自传体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所谓的文学欣赏性,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英文翻译到中文一些表达顺序的不同。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它叙述略显得冗长拖沓。

但是,在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时,又并不在乎这些问题。转而把重点放在一个女性的自我解脱和新生的部分上,这觉得这些才是这本书的重点。特别是在说到成年女性在家庭之中和丈夫、孩子、自我追求以及性爱、真实自我这个部分,能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发,甚至是提供一些参考的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