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当我遇见一个人》序言和引子

2021-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宁馨儿倩

    今天开始读新的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在读两篇序言的时候就感觉到满满的期待,是张德芬和武志红写的两篇序言。

    张德芬自己作为很多年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她说自己虽然也是一个在休闲的人,但是内心也有不能触碰和面对的地方,但是经过李雪的分享和指导,勇敢面对自己的心魔,成功的放下了之前的心结,让自己的内内在空间变得更广阔,更自由。

    武志红老师说,李雪是一个毕业于物理系的人,在刚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就发表了一篇非常逻辑严谨又深入的文章,他忍不住佩服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心想,她若是投身心理学领域,或许会成为一个奇才。后来也的确迷上了心理学,并且做的很出色。而且作为他们俩共同的读者,很多读者都坦言更喜欢李雪,文如其人,李雪的个性也是不妥协的,这使得她容易将一些道理与体验推向极致,直接击中读者的心。

      这两篇大咖的序言,无论是不是有水分都让我觉得很好奇,想要去读一读,刚开始读了一点点就李雪的观点和文字吸引了。

    引子部分讲的是——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作者举例说:孩子跟爸爸分享打篮球后的畅快淋漓的感受,而爸爸只会说让他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力,坚持打篮球。孩子在弹琴的时候,父母也只是关注孩子有没有进步,有没有错误,看孩子弹琴也像是在欣赏一个艺妓。这些都是因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为什么父母难以接受孩子有清晰的自我界限?作者举例说,如果你拿起手机打电话,手机上显示“我暂时不想被使用,请过一会儿再打”那你肯定会把它拿去修理,因为手机就是一个物体,物体是没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的。但是也有很多孩子,父母把孩子也视为物体,视为自己意志的延伸。

      几乎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人都有类似的人生总结,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作者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剥离所有的功能价值,我是谁?我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恐惧驱使而追求的?没有任何外在标签的我,双脚是否还踩在大地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思考了一下:我认为我是一个想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我想要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让自己对社会有所帮助的人,想要让自己的医生过得幸福快乐的人。

     我现在所追求的一切基本上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少是被恐惧驱使而追求的。虽然少但可能也会有,比如说由于担心物质的匮乏而需要努力工作挣钱;由于担心别人的不认可,所以偶尔会取悦别人;由于身边的人都拥有了很多,所以自己也想要有房有车有钱。虽然有这些被恐惧驱使而追求的东西,但我正在努力去追求的方式,是我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

       如果没有外在的标签,我依然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看见,是真正的爱。昨晚临近凌晨的时候,收到了梅梅的感谢信,从她的信中,能够感受到我是真正的被她看见,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和爱。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才刚刚看了个开头,就很有感触,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