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守灯人

2025-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智慧互生

街角的钟表铺在暮色里泛着铜质的暖光,玻璃柜里的齿轮咬合着细碎的声响,像一位沉默的史官,等我掀开表盘里凝固的晨昏。

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镊子尖夹起比米粒还小的螺丝。我问他修表最怕什么,他头也不抬:“怕心急。你看这游丝,比蛛网还细,喘口大气就断了。”

这让我想起《论语》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训诫。真正的坚守,原是把光阴熬成指尖的微光。

去年深冬在敦煌,遇见过一位壁画修复师。洞窟寒气砭骨,她握着细笔的手冻得通红,却仍一笔一笔填补着飞天飘带的残色。

有游客问她值不值得,她拂去袖口的石粉:“千年风沙都没磨掉的颜色,我哪敢急?”沙粒从她指缝簌簌滑落,鬓角的白霜竟有种岩彩般的温润。

这让我想起《菜根谭》所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古籍库的沈先生,总在樟木柜前佝偻着背。年轻人笑他守着故纸堆过时,直到有次要查明代漕运记录,电子检索全无踪迹,他却从虫蛀的页码间翻出批注:“万历十二年七月,漕船淤于济宁闸,见《河防志》卷四十二。”后来才知,他三十年如一日给每册书做手写索引,墨迹已沁入纸骨。

他说:“字是活的,等懂它的人来敲门。”恰如苏轼在黄州遇雨时吟诵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慢下来,才能听见时光的回响。

春分去徽州看古建,见老师傅在榫卯接缝处填生漆。他的动作迟缓,却严丝合缝。我问他秘诀,他指着梁柱上的雀替:“木头会呼吸,急了就裂。”

彼时雨丝斜织青瓦,我忽然顿悟,所谓匠心,不过是把自己活成了校准器,任岁月更迭,自有分寸。

苏轼在《定风波》里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通透,不是逃避风雨的怯懦,而是与时光共舞的从容。

就像深山里的守塔人,任凭城市霓虹漫过天际,他每晚仍准时点亮航标灯。他说:“海雾再浓,也得给归船留个念想。”那些穿透夜幕的光束里,藏着比流星更恒久的守望。

子夜钟声响起时,老师傅终于合上表盖。齿轮重新转动的瞬间,满室流淌着金属的清辉。他说:“时间这东西,追不得,得陪它走。”玻璃映出他皱纹里的笑意,竟有了种金石相击的铿锵。

原来真正的坚守,从不是对抗时光的执拗,而是把岁月锻成器物,在分秒的滴答里,听见永恒的回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