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春秋五霸”,到底指的是哪几位君主?八种说法哪种最靠谱
所谓“春秋五霸”,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之长,彼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无力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于是诸侯间相互攻伐,其中一些强国通过争霸战争,被各路诸侯奉为霸主,有的甚至被周天子所承认,这便是“春秋五霸”。
不过,关于“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位,目前却始终没有定论,史籍文献先后出现了以下八种不同的说法。
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5、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6、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7、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8、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墨子·所染》
如上,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全票通过之外,关于其他几位被提名的君主是否可以被称为霸主,却始终有争论。
公认的三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共有八个史籍文献有记载,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没有任何争议,得到全票支持,楚庄王则得到除《汉书注》和《鲒崎亭集外编》之外的六票,也算是高票当选了。
1、齐桓公姜小白:尊王攘夷。齐襄公晚年发生内乱,在外避难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的争夺中胜出,成为齐国国君。
此后,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使得齐国国力日强,后与齐、宋、陈、蔡、邾五国会盟,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记录,使得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不断升高,并先后攻灭谭国、遂国。与此同时,齐桓公还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因齐桓公曾经带头支持周襄王继承天子之位,因此在齐桓公与诸侯各国在古葵丘会盟时,周襄王也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等于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2、晋文公姬重耳:败楚称霸。晋献公时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近二十年,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才得以返回晋国杀晋怀公成为国君。
在位期间,晋文公对内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则坚持与秦国盟好,在后方稳固的情况下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并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击败楚国。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五月,晋文公向周天子献俘,周襄王则命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并写了《晋文侯命》,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于是成为第二位被天子承认的霸主,晋国则由此开启了长达百年的霸业。
3、楚庄王熊旅:问鼎中原。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其即位时尚不足20岁,彼时国内矛盾重重,又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叛乱,于是楚庄王以静制动,表面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直到三年后才展现出明主气相,这便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
楚庄王先平内乱,后灭庸国,后趁晋灵公在位期间国势衰微之际,北上与晋国争霸,先是六次伐郑迫使郑国臣服,后又在“邲之战”大败晋军,又攻宋并使其与楚媾和,使得中原各国纷纷背晋向楚。而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借伐陆浑之戎之名,率大军直抵东周洛阳南郊,向周定王问“鼎之轻重”,这便是“问鼎中原”了。
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使得楚国国力大增。“邲之战”后,楚庄王为安抚列国君主,筑高台而邀请列国国君相聚,众诸侯于是推庄王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楚庄王威望日重,楚国霸业遂成。
如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位诸侯国君的霸主之位,要么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要么得到了大量诸侯的承认,相较于其他几位霸主而言,算是名正言顺的霸主。
其他几位霸主:秦穆公、宋襄公、郑庄公、越王勾践等
相较于以上三位来说,其余被列入“春秋五霸”的君主,却或多或少都有些缺憾,或者自身实力不济,或者称霸于一隅而非天下,因而史籍文献对于是否将他们纳入“霸主”,多少有些争议。
1、秦穆公嬴任好:独霸西戎但难入中原。秦穆公其实在“春秋五霸”的评选中,也获得了除《荀子》、《崎亭集外编》和《墨子》之外的五票,按理来说也算是高票了,然而由于秦国势力始终没能深入中原,因而是否为霸主始终有争议。
秦穆公在位期间,重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虏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秦晋联盟”崩溃后,秦穆公本欲向东称霸中原,但却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两次败于晋国,东出之路被晋国截断,秦穆公只得向西发展,先后攻灭西戎所建立的12国(另说20国),开辟国土千余里。因功,周襄王时任命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2、郑庄公郑寤生:屡败小国但难称霸主。郑庄公是《辞通》所承认的霸主,实际上郑庄公也的确算是极有作为。
郑庄公即位后,先是用计平定了胞弟共叔段之乱,稳固内部统治,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权利造成郑庄公不满,而后发生周郑交恶。此后,郑庄公先是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又击败宋、陈、蔡、卫、鲁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
不过,郑庄公虽然在中原诸侯中一度称霸,但更多只是被称为“春秋小霸”,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郑国始终没有与当时的大国交手。
3、宋襄公宋兹甫:尊重大义但战绩糟糕。宋襄公的确是个极为重视春秋大义的君主,在其父宋桓公病重时,本应由兹甫即位,但他却要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庶兄目夷,但目夷认为兹甫更为贤明,因而坚辞不受,甚至逃到了卫国,宋襄公这才即位。
早在“葵丘之会”时,宋襄公便答应了齐桓公照顾太子昭的嘱托,因而当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逃到宋国之后,宋襄公便联合卫国、曹国和邾国杀入齐国,拥立太子昭即位,并帮助其平定内乱,此事使得宋襄公声名鹊起。宋襄公也算是雄心勃勃,他本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然而仅受到卫、邾、曹、滑等效果支持,受到齐、楚、陈、蔡、楚、郑等国反对,又在“泓水之战”中惨败于楚国,最终伤重而死。
虽然《史记索隐》和《汉书注》皆将宋襄公纳入“五霸”,奈何因为其糟糕的战绩,加上宋国薄弱的国力,因而始终受到质疑。
4、吴王阖闾:战败楚国却败于越国。吴王阖闾是被《白虎通》、《墨子》和《荀子》所认可的霸主,吴国在此期间虽然战败楚国,但其只能于江淮地区称霸而根本无力争霸中原。
吴王阖闾夺取吴王之位后,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之后,吴国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更是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攻克楚都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来又夺取楚国番邑,迫使楚国迁都于鄀。
战败楚国后,吴国的确一度威震华夏,但吴王阖闾却在攻打越国时惨遭战败,吴王阖闾也被斩落脚拇指,结果最终因伤而死。
5、越王勾践:东南称雄但难入中原。越王勾践是五霸的又一个热门人选,其受到《四子讲德论》、《墨子》和《荀子》所认可,越国在吞并吴国后的确国势大涨,但却只能于东南称霸,在齐国和楚国夹击下,很难称霸于中原。
越王勾践在位期间,虽然击败了吴王阖闾,但旋即又败于吴王夫差,最终被迫向吴国求和,忍受“卧薪尝胆”之苦,三年后才被释放回越国。之后,勾践重用范蠡、文种,使得越国国力恢复,又献西施扰乱吴国朝政,最终大败吴国,攻破吴国都城,迫使夫差自尽。
吞并吴国后,越国国力大涨,进而与齐、宋、晋、鲁等诸侯会于徐州。越王勾践也曾想北上称霸中原,但却遭到文种反对,勾践最终赐死文种,而越国在齐国和楚国的夹击下,也始终没能称霸于中原。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汉书注》提到了吴王夫差,《鲒崎亭集外编》则提到了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然而他们相较于以上几位,无论是成就还是霸业,可谓相差甚远,个人认为更加算不上霸主。
综上所述,关于“春秋五霸”到底应该是哪五位,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之外,其余几位多少都有些名不副实的意味,至于剩余的两个名额到底给谁,始终难有定论。